扎克伯格|2022,「算法」属于人民

编辑导语:自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以来,“算法”就走进了大众的视线,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好助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的信息数据也面临着被泄露的风险,政府部门也随即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这种发展情景下,作者在本文展开了关于“算法”的一些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扎克伯格|2022,「算法」属于人民
文章插图
“人们就是把数据上传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信任我’,一群傻 X(dumb fucks)。”
扎克伯格|2022,「算法」属于人民
文章插图
图源:《纽约客》
2004年,一位名叫扎克的大学生,正在创立一家名叫Facebook的社交网站。
而“海量”的信息正让这位24岁的大二学生有点手足无措。
这4000个信息中,或许就有隔壁班女孩的地址,有校园明星的照片和SNS。
而这段隐喻了社交帝国命运的经典对话,后来被《纽约客》的采访人员写进了脸书的长篇报道里。
18年以后,小扎克电脑里的4000个私人信息,快速变成了在全球无数个服务器中存储的接近40亿用户数据。
后者支撑着这个社交帝国,每年进账超过860亿美元(折人民币5481亿人民币)的广告收入。
【 扎克伯格|2022,「算法」属于人民】显然,扎克伯格再也无法像看4000个信息一样,望穿40亿账户的信息。
取而代之帮助他“穿透”信息的工具,叫做“算法”。
不止是社交网站,在全球各地,无论是搜索、购物,还是新闻、短视频,哪里有海量的数据,哪里就有算法。
长期以来,“算法”一直是巨头们最好的助手。
他帮助互联网巨头去理解用户,延长用户在自己内容社区中的使用时间,并形成海量且精准的商业投放决策。
有数据统计,仅苹果IDFA调整,广告联盟收入会对应下降30%-50%,甚至更多。
而对于算法新闻平台,如果没有算法加持后的个性化内容呈现,现有算法平台的使用时长和活跃用户都会面临极大挑战。
这或许是互联网的先贤们始料未及的:
我们原以为自己只是为平台让渡了注意力和时间,但没想到被一同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信息画像。
而我们即便是知道了自己的信息被出卖的事实,也不太了解这些信息究竟是如何被平台利用的。
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那4000个无偿为扎克伯格上传各类私人信息的“傻X”,帮助扎克伯格们开启了未来十几年金钱不眠的每一个晚上。
我们确实是扎克伯格口中的傻 X。可悲的是,我们也没得选。
一边是巨大的利益链条,一边是缺少知情权和否决权的用户。
算法以及算法背后的数据规范,已经成为了全球数据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
而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国的算法管理规范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22年1月3日,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后者将在3月1日起正式执行。
这也标志着,在征求意见稿发布数月之后,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算法推荐的规章制度正式落地。
从实际内容上来看,征求意见稿与正式稿件略有不同。
在规定方面,正式版规定有增加包括老年人权益在内的更多细节内容,并提高了对应条例的罚款标准。
不过从整体来看,《规定》基本沿用了此前意见稿的结构和内容,对于“反大数据杀熟”、“用户修改算法标签”、“反不正当竞争”、“未成年保护”、“反沉迷”等网络关心的重点内容,都全部予以沿用。
在正式版的规定中,立法者还将原先的条文分成了“总则”、“信息服务规范”、“用户权益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六个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