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打通卫星应用“最后一公里”

■ 深圳特区报采访人员 邹媛
城市道路如何规划?沿海填海地区地表有什么变化?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怎么样?……在深圳 , 大众眼中神秘和遥远的卫星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 让城市更加智慧安全 。
这背后 , 是深圳下足功夫抢抓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机遇 。 2021年6月 , 市发改委正式发布《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推出16条创新举措助力深圳打造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同年12月发布“卫星+”征集令 , 开展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 。 至此 , 深圳卫星产业发展的大蓝图徐徐拉开 。
造卫星用卫星 , 卫星应用正“全面开花”
“现在在南山区之内 , 我们能找到所有制造卫星的配套组件 。 ”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家规模化的卫星总体单位 , 其董事长胡戈锋告诉采访人员 , 传统卫星制造行业造价高昂 , 其组件主要从相关科研院所定制 。 而在深圳 , 绝大多数组件能直接购买大规模生产的产品 , 不需要定制 , 大大降低了成本 。 “从2008年公司成立到现在 , 一共研制和成功发射了20颗卫星 , 其中有18颗完全在深圳本地设计、制造 。 ”
事实上 , 对深圳来说 , 送卫星上天并非难事 , 如何让“高高在上”的卫星为城市服务是深圳正在努力的方向 。 2020年升空的高通量卫星“深圳星” , 正在探寻更多答案 。 2021年8月20日 , 搭乘东方航空MU5101航班的旅客享受了一段特别的空中旅程——他们可以在万米高空中“享受如在家一般飞快”的网速 。 这是“深圳星”正式商用的首个高速网络航班 , 目前 , 东方航空和吉祥航空等航空公司的100余架宽体机已推行基于“深圳星”的航空互联网方案 。 采访人员从亚太星通了解到 , “深圳星”凭借高通信容量的优势 , 为数千个端站提供通信服务 。
“产业链的真正核心是应用 。 应用没有打开 , 产业链到最后是走不通的 。 ”胡戈锋告诉采访人员 , 东方红即将发射的商业SAR卫星 , 能够主动式的对地观测 , 全天时、全天候对地实施观测、并具有一定的地表穿透能力 。 通俗来说 , 卫星通过多次飞经同一个地点去成像 , 并获取到有效的数据 , 每年度在毫米量级上精度的形变分析结果 , 对深圳这样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非常实用 , 能够广泛应用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城市管理等场景 。 “我们不但要造卫星 , 要用卫星 , 最重要的是用好卫星 , 把卫星真正的应用效能发挥出来” 。
政策“及时雨” , 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目前 , 深圳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完善、体制机制灵活、国际化水平高等综合优势 , 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芯片)和卫星应用等环节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 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 比如卫星研制领域有深圳东方红 , 卫星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亚太星通 , 关键零部件有华大北斗、华信天线、航盛电子等 。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 胡戈锋告诉采访人员 , 商业航天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 , 急需政策扶持 , 《意见》的发布在资金方面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 可以帮助企业加快发展速度、快速形成能力 , 尽快在全国市场确立竞争优势 。 更重要的是 , 引导本地需求端将卫星应用手段“能用尽用” , 打开了卫星产业供给与本地需求的交流渠道 , 促进应用能力与需求应用场景紧密结合 , 有助于企业和需求方一同打通卫星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 促进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更紧密的结合 , 孕育新的产业生态 , 实现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