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卖出10万套“小乌龟”,冬奥会前,中国商家又造了一个爆款( 二 )


“起初是有客户来定制小乌龟 。 ”容城县坦途玩具厂的杨厂长告诉「电商在线」 , 小乌龟护臀的风靡时间目前已经不太可考据 , 在小红书上 , 戴着小乌龟拍照似乎成了一种代表可爱的风潮 , #乌龟护臀#收录了800多篇笔记 。 留意到这一现象后 , 杨厂长很快开始寻找更多的客户 , 重点瞄准全国各地的滑雪场 。 目前已和30多个滑雪场合作 , 3/5的订单来自滑雪场 , 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的经销商订单占1/5 , 剩余则是1688上和零碎的线下订单 。
3个月卖出10万套“小乌龟”,冬奥会前,中国商家又造了一个爆款
文章图片
“虽然电商平台上能看到很多卖小乌龟护臀的商家 , 但我个人感觉生产这个商品的工厂其实并不多 。 ”杨厂长透露 , 从地域上看 , 北方的订单能占3/5 , 但南方的订单量增速也很明显 。 “滑雪场的需求量很大 , 其中有不少人滑雪还是带娃去的 , 护臀损耗也在提升 , 一般一个雪季滑雪场会进2-3次大货 。 ”而在商品造型上 , 另一位厂长则透露 , 小乌龟最受欢迎 , 占订单的一半以上 , 北极熊和香蕉同样贴合人类臀部造型 , 和小乌龟一同排在销量前三名 。
11月-1月的季节生意
3个月卖出10万套“小乌龟”,冬奥会前,中国商家又造了一个爆款】小乌龟护臀的出圈 , 一是因为提供了安全保护的功能价值 , 二则是有独特的情绪价值 。
小乌龟护臀并非外来商品 , 而是中国商家自己的创意 。 尽管滑雪经济不断升温 , 但数据显示 , 目前国内人均滑雪次数不过1.6次 , 从一次性玩家转化为滑雪爱好者的概率才不到1% , 对比国外转化率5%仍然有很大差距 。 新手的涌入稀释了专业玩家群体 , 他们更需要一些实用的入门级商品 , 安全往往是他们考虑的第一件事 , 对滑雪护具的需求也更迫切 。
这种需求呈现出国内外差异化的特征 。 有不少消费者反馈 , 有些专业的内护护臀 , 戴着依然会摔的很疼——这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 , 欧洲国家的雪场以天然雪居多 , 雪质松软且厚 , 摔跤并不会给人很大的痛感 , “小乌龟“护臀能起到的作用反而有限 , 一不留意就会陷入到雪层里;但国内雪场以人造雪为主 , 雪道厚度较薄、易结冰 , 更有弹性和厚度的公仔型护臀、护膝能很好地抵抗坚硬的冰层 , 保护尾骨、膝骨 。
3个月卖出10万套“小乌龟”,冬奥会前,中国商家又造了一个爆款
文章图片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虽然“小乌龟“护臀看起来就像是公仔多加了条带子 , 但还是和普通公仔有一定区别 , 并不代表它不专业 。 一般来说 , 它的造价和售价会比普通公仔高一点 。
“首先是材质上需要多加一层防水膜 , 成本高10%左右;其次是工艺上 , 一般公仔用平缝机就可以了 , 但它很厚 , 需要购置新的机器 , 加工费上也会多出10-15% , 算下来整体成本大概高15-20% 。 毛利率虽然会比普通公仔多一点 , 但也不算太高 , 10%左右 。 ”杨厂长表示 。
换句话说 , 这还是一个走量为主的商品 , 且它还有压货时间较长的问题 。 比如 , 正常毛绒公仔只需要工厂等比例缩放大小 , 各个型号备足现货数量即可 , 但“小乌龟护臀”是季节性生意 , 生意大盘主要依赖于冬天11月-1月 。 “为了控制库存 , 我们也会备现货但不会很多 。 特殊款式我们一般是1000个起订 , 按照1000个的订单量算 , 生产周期大约10-15天 。 ”杨厂长还透露 , 可能是出于仓储方面的考虑 , 滑雪场换新的节奏如今也开始变得少量多次 。
有趣的是 , 小乌龟护臀从一开始只是护具的定位 , 逐渐开始延伸出一些情绪价值 。 戴着“小乌龟”护臀的滑雪新手们丝毫不介意黑一把自己 , 晒出“摔得四仰八叉”的黑照也成为滑雪学习之路上的趣事 。 此前演员林更新就曾晒出过自己“龟壳护体”的滑雪照片并评论:“大神绝对不带小乌龟 , 都是萌新软妹 。 ”这一言论也被粉丝笑怼是“暗示自己软萌”、“林狗真的很怕摔” 。 而随着滑雪经济的升温 , 业内也逐渐有了“学滑雪进阶全靠摔屁股墩儿”的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