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微软中国第一次公开的实验室:没有KPI、上班时间惬意( 三 )


而在硬件领域 , 平板电脑 Surface 与混合现实(MR)头显Hololens都是所在细分市场独树一帜的创新型产品 。
特别是后者 , 曾被海外很多AR科技公司用来改造和设计建筑大楼、医疗手术室以及工厂车间 , 更是在2021年获得了美国陆军高达219亿美元的订单 。
可以说 , 如果谁最有资格贴“元宇宙”概念 , 除了Meta(前Facebook) , 就应该是微软 。
然而 , 在所谓的“加速算法迭代 , 帮扶中小企业”层面……事实上 , 它与国内大厂孵化器无本质区别的“赋能”字眼 , 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 。
除了可用肉眼观察到的实验室内部资源 , 我听到的大多数企业案例 , 都是在PPT上找到的——
那些“AI助力药物研发” “AI辅助诊断”“ AI预测型维护”等诸如此类能力……中国企业相关宣传早在三年前就已锣鼓声天 , 国产可代替方案也五花八门 , 而实际进展则极为不顺 。
此外 , 在当下 , 中国创业公司更看重产业与供应链资源与订单 。这个时间节点上 , 国内科技大厂能够“给弱小者多少喂点辅食”的优点 , 就凸显了出来 。
而很明显 , 在微软实验室展示的合作案例中 , 工业与医疗方面的案例 , 几乎都来自ABB等联网与数据积累都极为成熟的海外大型高端制造工厂;
而国内案例中 , 虽然不乏实现营收的“小而美”科技公司 , 但无论是技术创新力还是商业模式 , 许多并没有跳出固有框架 , 一定会面临激烈同质竞争、定制化障碍与规模局限性 。
“你们有没有一些明显区别于BAT孵化器或其他大厂实验室的优势?”这是我最好奇的问题 , 同时也想获得用来反驳自己观察的答案——
与几年前相比 , “微软”这个词 ,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 , 真的还具备比国内同类企业更大的竞争力吗?
而实验室对此疑问洋洋洒洒的一小时输出中 , 其实可以浓缩为两个词——
“不绑定”与“全球化” 。
毫无疑问 , 微软通过实验室做所谓的“赋能” , 其根本目的便是“推动企业上微软云Azure” 。
它是微软当下的最重要业务 , 是微软重新获得媒体鲜花掌声的触发器 , 是资本重新下注微软的关键(也代表着CEO纳德拉在微软的十几年晋升轨迹) 。
也就是说 , 如果使用Azure , 企业就一定会获得这座实验室的技术打包与对接服务 。但目前 , 这两项不会强制绑定 。
一位通过实验室获得些许技术资源的科技公司告诉我 , 虽然目前用的是Azure , 但并不排斥在国内改换其他云服务 , 而微软也没有这方面的权限 , 甚至不会干涉他们的选择 。
“我们自己基础服务层与底层是完全分离的 , 无论什么云 , 对我们自己业务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客户非要换云 , 那么就马上切换 。” 
他们说 , 微软不会强绑定 , 更不会因为有所扶持而对创业公司施加严苛“控制” 。
另外 , 由于创业公司与国内大厂不可避免有一些主营业务交叉 , “竞争”会导致一些中国创业公司远离国内大厂的底层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