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说透Web 3为什么可以解决数据使用中存在的难题( 二 )


然而这些生产出来的信息并没有机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它们要么被记录、沉淀到无人册封的一角;要么被遗忘 , 消散在过往云烟中 。 直到计算机(广义 , 指计算芯片)代替纸笔成为承载信息的工具 , 人类才能以一种更为高效、容量更广阔的方式来记录与分享信息 。 在互联网的语境下 , 生产活动与商业活动重新发掘了信息的价值 , 使得信息不仅仅只是产品 , 也能够承担生产资料的角色 。
在互联网产品出现之前 , 信息当然也能够作为生产资料 , 但这意味着高额的成本;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得以数字化 , 这赋予了其一条非常重要的特性:零边际成本 。 (边际成本简单理解就是每多生产一个数量的产品成本要增加多少)
事实上 , 信息生产相对于机器生产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网络外部性(网络效应) 。 网络效应的意思是 , 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增加 , 都会对现存节点带来正效用 。 这本质上仍来自于信息零边际成本的特性——每一个新加入的节点都会向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零成本共享一部分新的信息(这是正效用的由来) 。
零边际成本与网络外部性赋予信息生产方式一些非常恐怖的特性 , 比如迅速扩张与天然垄断 。 理解了这两点 , 你会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公司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创造出超越传统制造业的价值 , 理解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公司总是喜欢烧钱大战 , 理解为什么最近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走下坡路 。
而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方式变革也影响到了对应的组织形态 。 按照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的理论 , 企业之所以存在 , 是因为其交易成本小于市场 。 而基于互联网的市场 , 信息是具有零边际成本的 , 也就是说 , 企业的交易成本必须变得更低才能够适应 , 原先的纵向管理形态必须开始向横向协同进行转化 。 类似于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之类更注重内部协同的管理系统也开始代替原有的KPI(关键绩效指标)系统 。
2、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重构
伴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 人类的经济活动重心也开始转移 , 相比于物质生产 , 信息生产以其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 除去互联网上原生的商业活动 , 应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将会是更势在必行的方式 。
现存的改造方式有两个方向 , 其一从生产流程入手 , 目标是提升生产效率 , 比如很久之前(2013年 , 德国)就被喊烂了的工业4.0 , 通过“互联+智能”来改进现有生产系统、产业分工、物流管理等;另一个就是重构商业模式 , 比如共享经济、信息平台、网购、社交等 。
传统的商业模式是线性的 。 假设你想买一个保温杯(为什么我最先想到的是保温杯) , 你最先想到的是去超市/商场等零售商;你不会说我先去找厂家拿货 , 厂家通常也不会给你;你更不会说我希望我的保温杯是用钛钢做的去找更上游的钢铁厂 。 从上游材料商到中游生产商(再到下游零售商)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 , 就是产业链 。
厂家的生产也是相对盲目的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厂家有自己的一本账 , 这本账一头是成本一头是利润 。 利润来自于下游的订单 , 通常谁的条件更适合就接谁的订单 。 消费者的需求无法直接传达给厂家 。 广泛来说 , 产业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无法低成本地去和非相邻节点直接进行信息与价值传输 。
互联网对此的重构 , 就是将“链”变成“网” 。
在网络里 , 任意节点之间都是可以建立起相互连接的(除非领导不让) 。 消费者可以绕过零售商直接找到厂家 , 去进行批发或者定制产品(前者意味着传统角色界限开始模糊 , 只要你想 , 消费者也可以变成零售商;后者意味着产业链的每一个节点都拥有更多选择 , 这对打破纵向垄断、提高效率有益);看起来似乎是有意消弭了零售商这个角色 , 实则不然 。 互联网实际上强调了零售商信息中介的作用 , 因为消费者直接去找厂家是需要成本的 , 而如果零售商可以很好地整合及匹配信息 , 就能够赚取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