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黑科技”何以在这里层出不穷

今天 , 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津津乐道它的“逆袭”:经济总量超万亿元 , 聚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 “最热太阳”“最久留光”“最快算力”等科技突破不断……
地处中部的合肥 , “科创之路”有何特色?2022年开年 , 采访人员实地观察合肥怎样让创新在这座城生生不息 。
原始创新怎么有更多源头活水?
春节前 , 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创造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新世界纪录 。
从量子通信、墨子传信、悟空探秘 , 到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等 , 一批科技成果近年从合肥走向世界 。
为什么原始创新不断诞生在这座城?
“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粮 , 一定要让中国科大师生吃饱 。 ”1970年 , “科大南迁” , 合肥人腾出地方、凑齐粮票接纳了这所学校 。 来自中科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一批下属科研院所也纷纷落户合肥 。
这些科教资源 , 打下这座城的底色 。
新年伊始 , 采访人员来到合肥高新区云飞路 , 这条数百米长的街道聚集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 , 包括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 。 2021年这些企业营业收入超过6亿元 , 较上年增长超50% 。
刚刚过去的2021年 , 掀起了一股以新技术为主的“硬科技”创业潮 。 合肥在源头创新上的优势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能 , 2021年 , 合肥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户 。
除了放大本地科研院所源头创新的效应 , 合肥还引进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建立研发平台 , 聚集更多创新“动力源” 。
现在 , 合肥正启动建设“科大硅谷” , 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 , 成立科创集团、人才集团 , 汇聚更多创新资源 , 让合肥成为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创新高地 。
新兴产业怎么更强?
新年前夕 , 合肥一口气签下三个大项目:落子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布局卫星全球运营中心、牵手数字地球产业 。
这座城怀揣一个更大的“摘星”梦:到2025年底 , 形成一个包括卫星制造、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及数据综合应用配套等在内的全产业链 , 总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 。
曾经很长时间 , 合肥的科研与产业没有很好地结合 。 中国科大、中科院等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或“远走他乡” , 很少在合肥本地转化 。
十多年前 , 致力打造家电制造基地的合肥 , 看到产业链上的断点:家电所用的液晶显示面板、集成电路芯片大量依赖进口 , 合肥决定瞄准“缺屏少芯”进行产业攻“尖” 。
一位合肥市的招商干部至今记得 , 论证京东方项目时 , 他被市领导连续追问各种技术问题 , 答不上来的他“大冬天里浑身冒汗” 。 为了搞清技术路线、摸准产业前景 , 回去后他和同事硬是拆解了一台电脑 , 从显示器到内存储器一个个零部件研究 。
如今 , 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已入列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2021年实现产值超千亿元 。 集成电路企业已增长到300多家 , 2021年产值增长超过2倍 。
大寒时节 , 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热火朝天 。 蔚来合肥第二生产基地的现代化厂房已拔地而起 , 正进行内部设备安装 , 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投产 。 按规划 , 这里将集聚起一个年产值超5000亿元、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集群 。
合肥还孵化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 。 2012年 , 以科大讯飞为龙头 , 全国首家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建立 。 到2021年 , 这里入驻企业超千家 , 产值超千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