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扫码点餐背后,你的个人隐私去哪了?( 三 )


被贩卖的信息成了违法、诈骗的温床这些手机APP们是如何获取用户信息的呢?
用户能否拒绝它们的超权限行为呢?一般来说,选择拒绝的话,那么这些APP就会罢工、躺尸、不干活,所以只好把权限放开给它。
其实就算不给,它们也有办法获得你的数据。
每个人的手机里面有一些独一无二的数据,比如内存 、IMSI、IMEI 号等。这些就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号”。如果APP获取到手机的设备信息,那么就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你的数据。比如你虽然拒绝了某拍照APP的位置请求,但你总会同意部分电商、社交平台的请求吧。
那么这些电商、社交APP获得你的权限后,就开始工作了,比如调动自己后台的数据或者第三方平台的数据,由此来判断你接下来的行动,比如预判你可能会出行,那么就需要订票、叫车,甚至购买一些旅行装备等。
而这么多商家,都想把自己的产品推荐给你,怎么办?这时候竞价系统就出来了:开始拍卖。这个广告位,价高者得。
由此,经过可能不到一秒的比拼,某订票平台胜出,接下来你看到的就是关于机票促销或者高铁站接送服务的广告了。
这个过程中,除了商家外,最得意的应该就是电商平台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收集到了你的数据。而这种信息流转的方式,大多情况下,还处于法律管辖的灰色地带。
这里说到了位置权限,就再延伸一下:其实在我们的手机里,不仅仅只有我们知道的GPS定位,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GSM 信号定位、WiFi定位。
举个例子:游客来到首都,可能会收到“北京市旅游局欢迎您”这类的短信。这个定位的原理很简单:我们生活的周围布满了信号和基站,你的信号是在哪个基站发出的,那么就由此判断出一个大概的位置。当然,如果你周围的基站越多,那么定位出你的位置也就更准确。
WiFi定位和GSM 信号定位比较接近。比如你在公共场所搜到了某个热点,那就意味着你在这个路由器附近,那么如果你周围有三台或者五台路由器,手机也会判断出每个WiFi 的信号强度,由此判断一个更为精准的你所在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连接WiFi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的原因。
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可以再回想几次知名的信息泄露事件: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后,潜逃千天被抓。被抓时身份身上携带三十多张身份证,他就是靠着不停变换身份,躲避着追捕。
圆通10亿快递信息泄露。有网友验证了其中一部分数据,发现所购“单号”中,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均属实。
万豪酒店5亿用户开房信息。万豪披露,已知的是,大约3.27亿客人的个人姓名、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护照号码、喜达屋SPG俱乐部账户信息、出生日期、性别等信息都已经可能全部泄漏。
笑果文化和旗下艺人池子的劳务纠纷案中,中信银行以“配合大客户的要求”为由违法向笑果文化提供了池子在中信银行的个人账户交易明细。
还有最近的,今年3·15曝光的被滥用的人脸识别系统以及随意可以下载的个人简历等等。
这一切事件都在说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悄然伸向了每个人的隐私深处,私人领域正在被不断侵蚀。
那么你知道,这些数据被拿去做了什么?为什么总有一些商家要“兢兢业业”盯住你的隐私?信息被泄露只是商家说的为了精准营销?对我们个人来讲,仅仅只是接了更多的骚扰电话吗?
当然不是。
这些被泄露的信息,会存入一个黑产人士专门储备信息的数据库——也俗称“社工库”,由此形成了一条数据产业链。他们有组织有分工,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相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