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代人|从“机器代人”到“人机共舞” 机器人产业发展再提速( 二 )


据了解,SMC生产的气动元器件多达70万种,广泛覆盖汽车、家电、消费电子、食品饮料、机床、半导体等行业,与京东方、富士康、伊利等企业常年保持合作关系。马清海介绍,“目前我们正在为京东方北京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做节能改造,工程结束后可以使其每天的用电成本节约20%-30%。”
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SMC在传统气动元件业务基础上,开始发力工业机器人领域。“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公司业务实现了大规模增长。今年,起初预计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从前五个月的实际情况看,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其中,工业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成倍增长,占公司总收入20%。”马清海说,“公司多个产品线表现优异,前五个月的纳税额同比增长400%以上。”
SMC的市场表现在国内工业机器人领域并非个例,亮丽数字背后离不开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据测算,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5台/万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地区。其中,在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中,汽车和3C领域占比最高。
今年5月,以生产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轻型机器人为主营业务珞石机器人,宣布完成C轮超3亿融资。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赛道”火热程度。据信息技术咨询企业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支出费用达到594亿美元,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球机器人产业的30%以上。
珞石机器人CFO兼合伙人唐圣添表示,其机器人产品已经在汽车零部件、3C电子、精密加工、医疗、科研等垂直领域得到运用,“机器人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实现转型变革。”
“中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广阔。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手机的加速渗透,将支撑工业机器人需求的持续回暖。”马清海认为,以前业内希望实现“机器代人”,而现在更强调“人机协作”“人机共舞”,“将重复性、危险性高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解决,员工则承担更多协调性、智慧性的工作”。
爬坡迈坎 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向各行各业不断渗透,国内智能机器人市场增势迅猛,但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也开始显现。
葛颀坦言,与工业机器人的单场景、重复性任务相比,服务机器人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尽管市场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但服务机器人总体还存在“价格较高”“不够聪明”两大缺点。
针对价格问题,葛颀表示,目前,达闼科技正在推进机器人关节的大规模量产,有望推动成本的大幅下降。
“人体全身有70多个大关节,我们的机器人已经模拟了34个,2025年有望生产出全身柔性的机器人。随着这些智能关节的量产,成本有望实现超过50%以上的下降,会给服务机器人的普及创造巨大空间。”他说。
与此同时,机器人要实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行业客户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在而工业领域尤为如此。
中航智副总经理唐甜认为,每个行业对机器人的应用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只有让客户真正认识到机器人作业带来的便利和成效,机器人才有望在各领域实现大规模商用。
唐甜瞄准的未来机会是空中交通市场。
“地面交通的拥堵状况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转变,未来应该会向空中寻找发展空间,届时无人机会有更大的市场机会,应该会形成‘空中出租车’市场。”她说,“但现在最大的难题是没有相关立法。”
此外,我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很大人才“缺口”。目前,从事与机器人相关研究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地出现,但高端人才的培养仍处于“爬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