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上为什么更容易出现攻击性发言?

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上为什么更容易出现攻击性发言?

文章图片

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上为什么更容易出现攻击性发言?

想必大家都有电邮聊天和网上评论的经历 , 也能感觉到 , 相比面对面交谈和书信 , 网络聊天更容易感情化、具有攻击性 ,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社交平台的框架效应
我们都有体会 , 在和特定群体进行邮件交流或是和广泛不特定群体在网络上沟通意见时 , 经常会看到攻击性语言、粗鲁的表达以及感情化发言 。 还有说法指出 , 一些平时看起来稳重细心的人 , 在网络媒体上交流时更有可能诱发攻击性行为 。

这种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呈现出攻击性、感情化的表达被称作“框架”(来源于火焰炽热燃烧的样子)(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 被全球各国人群广泛关注 。
网络媒体的特征和对交流的影响
那么 , 平常见面聊天并不会出现的感情化、攻击性语言 , 为何通过网络平台就能表达出来了呢?原因就在于网络媒体的如下几大特征 。
首先 , 面对面交流过程中 , 除了语言之外 , 还有表情、动作、音色等各种非语言信息传达给对方 , 而在网络媒体中进行交流时 , 这样的非语言信息被遮挡 , 我们只能通过文字信息来判断这句话的含义 。 比如说 , “好烦啊”这句话 , 笑着说和生气地说时 , 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 但如果无法接受这些非语言信息 , 听话人就会忽视说话者的意图 , 用自己的理解从而生气;另一方面 , 说话者也很难察觉到对方是如何理解自己说的话的 。 结果就会发生双方混战 。
【社交平台|社交平台上为什么更容易出现攻击性发言?】
第二 , 邮件和网络平台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在看到对方的发言时无需深思熟虑 , 可以当场给出简单回答 。 如果是书信的形式 , 写完文章后还要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信息、贴好邮票 , 最后到邮局把书信送出去 。 经过这么多的步骤 , 就会慢慢冷静下来 , 思考自己是否对对方的话语产生了误解或反应过度 , 有机会将带有攻击性语言的书信留下不送给对方 。 然而 , 如果在网络上 , 一旦怒火中烧 , 在冷静下来之前就已经发送评论了 , 因此当然更容易反应过度 。
此外 , 网络中的很多评论都是匿名发布的 , 而且彼此相距甚远 。 因此 , 没必要对自己的发言负责 。 反正不会受到直接的报复 , 这种安心感就会比面对面聊天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
活用网络媒体的同时该怎么做
虽然网络媒体有以上几大特征 ,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 , 它并不一定会诱发框架效应 , 因为这还会因为参加者群体的特性、使用状况、管控发言的系统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
在网络社会中 , 最重要的就是 , 在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的基础上 , 思考如何才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