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空间站出舱活动延误,“曙光”岗指挥这样救场

2021年7月4日 , 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后 , 航天员在轨保障团队——“曙光”岗指挥王焰磊打开手机 , 一下收到200多个来自同学朋友亲人的微信祝贺 。
“80后”王焰磊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最年轻的室主任 。 他从事教员工作16年 , 并担任过神舟七号任务出舱活动训练主教员 , 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临危不乱的处置能力 。
在出舱前几天 , 王焰磊和航天员系统总体岗一起 , 与空间站系统和测控系统的岗位人员根据任务当天的测控弧段 , 对整个任务流程进行反复复核 , 明确每条指令发送的时间点、重要事件的时间点以及逻辑顺序 。
没想到出舱活动一开始 , 他就遇到了麻烦 。 由于太空复杂因素 , 航天员出舱前准备的时间比预计的延长了半小时左右 , 出舱活动时间因此也要往后顺延 , 意味着之前拟定好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全被打乱 , 所有测控弧段要做的事都得重新评估和调整 , 这对指挥的节奏把握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
有人着急地说:“不然催航天员动作加快点?”王焰磊没有同意 。 他清楚 , 没有充分的准备 , 必然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 也会给航天员造成心理压力 。 “我太熟悉航天员对哪些操作程序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 能做到什么程度 , 我们会据此进行相应调整 。 ”
果然 , 在后续进程中 , 航天员在出舱过闸段 ,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了约20分钟 。 一系列动作十分流畅 , 这归功于在地面上进行的多次出舱活动程序训练 。 为了模拟太空失重环境 , 该训练模拟器使用一套可以往三个维度移动以及自转的悬吊设备 , 将身穿舱外服的航天员悬吊起来进行空间站出舱活动和节点舱的单机操作训练、出舱流程及故障模式出舱流程训练等 。
王焰磊的眼神紧随在轨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 关键时刻 , 他会给予温馨提示 。 “03”航天员汤洪波在进行应急返回演练过程中 , 为了防止磕碰风险 , 王焰磊从各路视频图像中综合观察 , 及时告知 。 “‘03’注意身体姿态向下控制 , 避免头部磕碰 。 ”“‘03’注意保护面窗 , 泛光灯距头部太近 。 ”在他的一路叮嘱中 , 汤洪波以最快速度攀爬回舱口 , 进入节点舱 。
当“02”航天员刘伯明将舱外操作台从机械臂拆除时 , 遭遇了“拦路虎” 。
由于在太空 , 物体的质心偏高 , 一米多长的操作台摇摆不定 , 加上航天员没有着力点 , 操作起来非常费力 。 王焰磊试着让汤洪波固定刘伯明 , 又让汤洪波替代刘伯明操作 , 都没成功 。
突然刘伯明灵机一动 , 对王焰磊说:“‘曙光’ , 按出舱流程操作试试?”
这句话在旁人听来莫名其妙 , 王焰磊却心领神会 。 刘伯明指的是按之前操作台出舱时的安装流程 , 将其逐段分解拆除再进行组装 , 而非原计划整段拆除和安装 , 这样可以降低质心 , 提升稳定性 。
王焰磊迅速跟出舱支持小组的空间站岗位人员确认技术状态 , 同步分析此时舱外的安全绳够不够用 , 随即请示组长 。 在组长准许后 , 他及时发出指令:“神舟十二号 , 将操作台进行拆解 , 使用两条安全带分别固定 ,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 ”
口令下达完毕 , 空间站正好飞出测控区 。 11分钟后再次进入测控区时 , 刘伯明已经将操作台拆除 , 并安装到节点舱门口的舱外工具箱上 。
在天地之间完美配合下 , 出舱活动的既定工作悉数完成 , 直到航天员安全进入核心舱 , 王焰磊一直悬着的心才算真正放下来 。 这一天 , 他顾不上吃饭 , 连水都不敢喝一口 。 “我们需要关注的点太多 , 航天员的每项操作、任务进程、可能出现的异常以及影响 , 还要根据测控弧段及时调整流程 , 压力挺大的 。 ”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