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速超50%,为什么协作机器人正在爆发?|甲子光年( 二 )


此前 , 这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曹宇男创立的工业机器人公司曾尝试过机器人控制系统、小型工业机器人、六轴及七轴协作机器人等产品线 。 从这个角度 , 相比UR、遨博等公司 , 艾利特是该领域的“后来者” 。
但聚焦到该领域后 , 艾利特在2019年完成了亿元融资 , 2020年以来其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前一年增长近10倍;目前已获得了富士康、长江电子、大金空调、信锦集团、长城汽车、蔚来汽车等覆盖汽车零部件、3C电子、金属加工、机床上下料、包装物流等行业的头部客户 , 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
本文 , 「甲子光年」采访了艾利特创始人曹宇男、销售总监吴非、投资人朗玛峰创投合伙人吕钊建、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以及艾利特的客户企业负责人 。
当行业老兵面对细分的新领域 , 会有哪些机会和可能?艾利特正在逐渐交出答卷 。
1.为什么是协作机器人?
目前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发展势头不错的艾利特 , 在2019年才收敛至这一细分领域 。
此前 , 艾利特曾试图覆盖工业机器人领域全产品线 , 包括小型工业机器人、六轴及七轴轻型协作机器人、机器人智能视觉解决方案 。 再之前 , 2016年成立之时 , 艾利特专注于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发 。
做出收敛的决策 , 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产业现实的反馈 。
一方面是趋势判断——协作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新方向 。
曹宇男认为 , 工业机器人是工业经济、大规模生产的产物 , 强调标准化 , 而协作机器人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定制化和柔性制造需求 , 符合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
艾利特销售总监吴非此前曾任职UR华东和华北区域销售负责人 。 吴非告诉「甲子光年」 , 在UR时 , 他们就估计未来几年内 , 整个全球的协作机器人(的销售额)会上升到百亿数量级 。
从应用场景看 , 除制造业之外 , 协作机器人还可以用在医疗保健、实验室、物流、农业、消费零售等场景中 。
另一方面 , 收敛也是竞争格局下的选择:比起已进入红海的传统工业机器人赛道 , 协作机器人则是国内厂商更容易获得突破的方向 。
吴非告诉「甲子光年」 , 中国企业做工业机器人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 但也会比较艰难 。
从整个格局来看 , 工业机器人领域 , 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的行业垄断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撼动 。
四大家族牢牢掌握着汽车零部件、整车装配、航空领域的高端制造、焊接等核心场景 , 并拥有主流的四轴、六轴机器人的完整产品矩阵 , 以及分工明确的科研人员体系;对核心供应链把控上 , 它们也可以用低价拿到供应链最好的品质和交期 。
最终 , 无法进入主战场的国产企业更多着眼于细分市场 。 曹宇男认为 , 细分市场的弊端在于天花板有限且产品线易分散 , 与此同时 , 国内工业机器人赛道也存在不少低价营销的“搅局者” 。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工业机器人赛道国内厂商很难有毛利率支撑 , 与四大家族的差距越来越大 。
2019年 , 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库卡的毛利率分别为31.8%、35.8%、30.3%、21.2% 。 而国内厂商尽管市占率连连提升 , 却奈何没有盈利空间 , 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大概为10%~20% 。
较于已经发展五六十年的工业机器人 , 协作机器人是比较新的领域 , 目前行业内没有绝对垄断的企业 , 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有机会 。
一方面 , 协作机器人全球市场发展时间并不长 , 目前最大的厂商UR的地位也并非无可企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