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连翻数倍、打破储能世界纪录,这家“独角兽”和背后的资本捕手|36碳深度( 二 )


他们开始研发新型储气装置 , 如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人工储气硐室以及柔性储气装置 , 而非仅仅受限于大型地下空间 。 这样一来 , 项目选址会更加灵活 , 便于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
在储热换热的工序里 , 研发团队采用压缩热来代替燃烧发热 , 使空气在膨胀过程中不使用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 简单来说 , 每个环节都会把能量储存起来 , 在发电的时候再加以释放 , 不会造成任何额外的污染 。 更重要的是 , 简洁的工艺流程让储能系统的效率不断提升 。
中储国能副总经理田雨向36碳表示:“这些开拓性工作 , 当年在国际上也少有任何经验可参考 , 能坚持下来全凭责任心和事业心 。 但现在从多个项目看来 , 其性能和可靠性是能经受市场的考验的 。 ”
可大约在十年前 , 团队还一度面临资金不足的难题 。 “当时正值做到兆瓦级项目的前夕 , 账面上大概就剩下20来万 。 当时技术人员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 , 去拼这个项目 。 但还好 , 最终大家做出来了 , 也拿到了一批新的经费”田雨谈到 。
从千瓦级的项目 , 一路突破1.5兆瓦、10兆瓦 , 再到如今投运的百兆瓦项目 , 中储国能不仅在项目容量上实现了翻倍 , 更将项目的最高设计效率提升至70%左右 , 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
估值连翻数倍、打破储能世界纪录,这家“独角兽”和背后的资本捕手|36碳深度
文章图片
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 。 图片来源:中储国能
田雨表示 , 储能不是只停留在实验室的技术 , 必须要从效率和经济性去做技术突破 , 以可产业化为导向去设计产品 。
系统规模增加后 , 项目的单位投资成本也持续下降 。 据估算 , 系统规模每提高一个数量级 , 单位成本下降可达约30% 。 目前100MW系统的单位成本约为800-1200元/kWh , 同抽水蓄能系统单位成本基本相当甚至更低 , 比国外系统低50%以上 , 未来仍有下降空间 。
02、让空气成为“充电宝”
当下 , 储能和新能源项目已经成为紧密捆绑的搭档 。 间歇性、波动性和周期性极强的风能和太阳能 , 让不少新能源项目的“靠天吃饭”成了最突出的问题 。 已经有不少项目 , 因为无法就地消纳或送出 , 不得不关掉设备以“弃风、弃光限电” 。
储能 , 正成为新能源项目的标配和必配技术 , “双碳”目标更是催生出万亿级的储能蓝海市场 。 据光大证券预测 , 到2025年 , 我国储能投资市场空间将达到0.45万亿元;2030年增长到1.30万亿元左右;从2020年起至2060年碳中和 , 储能投资累计市场空间将达到122万亿元 。
压缩空气储能 , 就是利用空气——这种无处不在的介质以完成电力储存 。 在用电低谷时 , 利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为高压空气 , 并储存起来;到了用电高峰 , 再将高压空气释放 , 以驱动膨胀机并带动发电机来发电 。
形象一点 , 可以用“吹气球”的动作来帮助理解:当把空气压缩进储气装置 , 可以看作把一个气球吹起来并封口;接着把气球里的空气释放以驱动一个小风车转动 , 可以看作在用电高峰时释放这些空气 , 并驱动发电 。
“一充一放”的过程 , 不难看出压缩空气储能是一种典型的物理储能方式 。 但眼下 , 以电池为主的化学储能市场一片喧嚣 , 物理储能市场似乎少了一些热度 。
其实 , 多种新型储能技术因其不同的技术特性、场景适应性 , 在一定时期内会相互并行存在 。
“对于长时大规模储能场景来讲 , 新型压缩空气储能和抽水蓄能在规模、功能等方面重合度较高 , 有望形成对抽水蓄能的补充和替代 , 并且随着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 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的商业化成本和效率还在持续优化之中 , 这将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 。 “华控基金的行研经理向36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