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商汤上市,从一篇论文到 AI 第一股

芯片|商汤上市,从一篇论文到 AI 第一股

文章图片

芯片|商汤上市,从一篇论文到 AI 第一股

文章图片



商汤的幸运、磨难与挑战 , 藏着科技创业中值得研究的「真问题」 。


作者 | 凌晨编辑 | 郑玄


2021 年倒数第二天 , 经历了被美国列入投资黑名单 , 重启招股 , 商汤终于在港股挂牌上市 。 至此 , 最迟启动 IPO 进程的商汤 , 终成「AI 四小龙」第一股 。
商汤最终的 IPO 定价为每股 3.85 港元 , 共计发行 15 亿股 , 发行规模为 57.75 亿港元 。 每股 3.85 港元的价格 , 也是之前 3.85 港元至 3.99 港元价格区间的下限 。
12月30日港股开盘 , 商汤-W高开1.56% , 报3.91港元 , 目前总市值1301.34亿港元(约合1062亿元) 。
由于被美列入投资黑名单 , 重启招股后 , 原基石投资者中的四家外资机构替换为中资 。 调整后的基石投资者共九名 , 分别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上海国盛集团旗下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上汽集团(原有);徐汇资本、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希玛、泰州文旅(后引进) 。
商汤科技成立于 2014 年 , 技术和创始团队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所领导的计算机视觉研究组 , 及其核心成员 。
根据其招股书中所提供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 从 2020 年的收入来看 , 商汤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 AI 软件公司;在国内 , 占计算机视觉软件 2020 年的收入市场份额 11% , 是最大的软件服务供应商 。
上市前 , 商汤科技已经完成多轮融资 , 融资总额高达 30 亿美元 。 在 AI 第三次浪潮起伏之中历经 7 载 , 商汤一直是国内最受瞩目的 AI 明星公司之一 。
除了创始团队来自学界顶尖实验室 , 商汤科技的研发团队还拥有 40 位教授 。 作为「科学家创业」的经典案例 , 商汤科技从「技术」到「商业」所走过的路 , 无疑值得关注 。

2021 年 7 月 , 上海 2021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商汤科技展台 | 来源:视觉中国


01
从一篇论文到 AI 独角兽

商汤科技起源于一篇学术论文 。
上世纪 90 年代 , 从中科大毕业的汤晓鸥去美国读研时就已经第一次接触了人脸识别 。 在 MIT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 , 他加入的实验室发现了泰坦尼克号 , 并研究用海底机器人 , 也就是在水下用声呐和视觉相机来探索海底世界 , 这段经历打开了他探索计算机视觉的大门 。
博士毕业后 , 汤晓鸥到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教并开始参与组建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 。 四年后 , 因为需要同时兼任微软亚洲研究院 (MSRA) 视觉计算组负责人 , 他开始往返北京和香港两地工作 。
2014 年 , 汤晓鸥领导的计算机视觉研究组发布了一个名为 DeepID 的模型 。 在人脸识别数据库 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上 , 这个模型的识别率达到了 99.45% , 不仅超过了人眼识别 , 也超过了当时 Facebook 的算法 。
这篇论文吸引了 IDG 资本合伙人牛奎光叩门 。 在实验室 , 牛奎光看到了更多研究成果 。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 , 汤晓鸥很早就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深度学习 。 2011 到 2013 年 , 顶级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 CVPR/ICCV 上 , 其中涉及深度学习的文章 , 一半来自汤晓鸥的研究组 。
当年 10 月 , 商汤科技成立 , 同时获得 IDG 数千万美元 A 轮投资 。 「商汤」之名 , 源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 , 及其开国之君汤 。 创始人汤晓鸥任执行董事 , CEO 由实验室的博士后徐立担任 , 副总裁杨帆则是汤晓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时期的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