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超高端GPU数百倍,摩尔定律的未来是「光」?

自各家芯片厂商开始将芯片微缩制程作为发展重点开始 , 业内关于“摩尔定律是否就快走到尽头”的讨论就未停止过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曾就下一波芯片技术前瞻主题 , 针对CMOS和新器件、冯·诺伊曼架构和新兴架构列举了四类技术方向:
一类是硅CMOS技术与冯·诺依曼结合的“硅·冯”范式;一类是能进入跟CMOS雷同的二值开关 , 新器件与冯·诺伊曼架构的结合的“类硅”模式;另外一类是仍利用现有硅CMOS器件技术 , 但不通过冯·诺依曼架构而是通过神经突触传递 , 存算一体的“类脑”模式;最后一类是以新兴架构和新器件来做的“新兴”范式 。
光 , 可以被视为最后一类新兴范式中的一种 , 曾在与电子芯片竞争中落后 。 而如今却有了新的突破 , 有潜力成为后摩尔时代另辟蹊径、实力强劲的一员 。
本月 , 光子计算芯片公司曦智科技发布了其最新的高性能光子处理器 , 在单个光子中集成超过10000个光子器件 , 运行1GHz系统时钟 , 运行特定循环神经网络速度可达目前高端GPU的数百倍 , 就充分验证了光子芯片的优越性 。
速度超高端GPU数百倍,摩尔定律的未来是「光」?
文章图片
在通用计算赛道上落败的光子计算
既然光子计算赋予芯片的性能提升要远远大于电子芯片 , 那么自墨子时期就已经被人类发现的光 , 为何没能在芯片领域跑赢电子呢?
速度超高端GPU数百倍,摩尔定律的未来是「光」?
文章图片
曦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沈亦晨
曦智科技创始人兼CEO沈亦晨告诉雷峰网 , 实际上在半导体刚刚起步时 , 就有光与电两种技术范式 , 只是发展一段时间后 , 整个行业几乎都覆盖到基于数字电子的计算范式上 。
数字电子计算范式之所以能够取胜 , 原因有二 。
一方面图灵计算的兴起 , 包括冯·诺依曼在内的数字芯片架构 , 可以让数字芯片通过逻辑门实现几乎所有的通用计算 , 且应用广泛 。
另一方面 , 上世纪80年代 , 基于逻辑门的光子数字计算与电子计算在通用计算赛道上竞争时 , 都基于晶体管做运算 , 但当电晶体管随着制程推进不断微缩 , 越做越小时 , 光晶体管的尺寸一直未能打破波长限制 , 无法比100nm更小 , 自此落败电子芯片 。
但近些年 , 情况发生了转变 , 尤其电子芯片发展至今 , 在算力、数据传输和存储方面都遇到瓶颈 , 继续在电子计算技术范式上寻求突破口步履维艰 。
算力瓶颈是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下最常谈的问题 , 晶体管微缩带来的电子隧穿现象 , 导致先进制程下的晶体管功耗无法进一步降低 , 因此一些公司寄希望于通过扩大芯片面积的方式来提升算力 , 不过最后却发现 , 更大的面积需要更长的铜导线 , 更长的铜导线产生更多的热量 , 因此芯片能效比并没有随着面积扩大而得到太大提升 。
英伟达通过电互连芯片的方式提升算力 , 但受限于互连带宽 , 互连100颗芯片或板卡 , 只能达到单块板块的10倍算力 , 互连效率并不高 。
而现在 , 光计算的架构在改变 。 AI计算的普及也为光计算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 。 “我们认为 , 光是最适合解决这些困境的底层技术方式 。 ”沈亦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光学计算完全不同于电子计算 , 它以光子的信息处理为载体 , 依赖光硬件而非电子硬件 , 用光运算代替电运算 , 擅长快速并行处理高度复杂的计算任务 。
他认为 , 一方面 , 光在通信领域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优越性 , 目前所有远距离的通信 , 包括数据中心中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 都是基于光纤传输 , 另一方面 , 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做线性运算 , 而光的干涉本身就是线性工程 , 与电相比有天然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