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彩电企业的去规模化突围战将于2023年打响

网络安全|彩电企业的去规模化突围战将于2023年打响



既然持续的降价、低价 , 都已经无法守住彩电市场的规模化门槛 , 那么在家电圈看来 , 彩电企业们完全可以放手一搏 , 彻底抛弃对于“规模化”的暗恋 , 全面转向对“用户及需求”的明恋 , 说不定还能闯出几条新的出路 。
孔余||撰稿
电视机 , 为何越来越便宜?
最近 , 有央媒在一篇产业观察的文章中公开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 并举例说明 , 40英寸电视的价格已经进入了“百元级”的区间 。
回望当年21英寸的显像管电视机都得三四千元 , 液晶电视普及初期32英寸电视机也得近万元 。 不过 , 短短十多年时间 , 32英寸电视机如今在电商平台的售价不过4、5百元 , 而40英寸电视机也只多卖了一百多元 。
刚刚结束的2022年 , 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创下了10年来的新低 , 而且2023年全球彩电出货量还将继续下跌 。 同样 , 中国彩电出货量也创造了史上新低 , 不仅5000万台零售量不保 , 而且跌破4000万台零售量后 , 市场还在一路下行 。 众多彩电企业只能无奈地看着需求低迷和市场下挫 。
毫无疑问 , 对于一线市场上的中外彩电企业来说 , 无论是三星、海信、LG , 还是TCL、索尼、小米、华为、夏普 , 或是长虹、康佳、东芝、飞利浦 , 以2023年为起点的产业发展新周期中 , 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 就是要打响一场“去规模化”的生存战和突围战 。
在家电圈看来 , 既然“连降价刺激消费需求”都已经无法拯救节节下滑的彩电市场出货量 , 对于众多彩电企业来说 , 如今的考题已经不是“去规模化 , 还是死守规模” , 而是如何在去规模化的转型变革道路上 , 找到新的商业突破口 , 从而打响一场“去规模化”的商业新战役 。
利好:品牌格局的稳定
去规模化 , 对于彩电企业来说 , 并不是要放弃规模化的经营逻辑 , 而是不要总盯着规模化的市场增长 , 而忽视了市场主流用户的多变需求 。 在家电圈看来 , 去规模化的本质 , 正是以新的方式和逻辑 , 创造新的规模化门槛和规模化支点 。
面对这一轮的“去规模化”大战 , 家电圈认为 , 对于彩电产业来说 , 最大的利好 , 就是品牌格局的稳定并持续上演“马太效应” , 从而推高行业的竞争门槛 。
简单来说 , 当前中国的彩电市场的格局早就不是“中外品牌同台争霸” , 也不是本土彩电企业的“五朵金花”争艳 , 而是“强者恒强”下的两极分化 , 巨头越来越强 。
其中 , 海信、TCL凭借各自的技术、产业链、市场定力等优势 , 在市场上呈现出较大的领先优势 , 并稳稳地拉开了市场规模的差距;索尼、三星、长虹、康佳、夏普、飞利浦等中外品牌的市场份额或被压缩 , 或主动调整 , 或退守高端、区域市场 , 都在寻找自己的商业出路;即便是前几年在彩电市场势头正猛的小米、华为 , 如今在市场规模化扩张上也放弃了盲目低价冲量 , 而重视高端化转型 , 以及高质量经营 。
【网络安全|彩电企业的去规模化突围战将于2023年打响】可以预见 , 在彩电行业主要企业和品牌的经营转型、市场变革、用户满足等思路的强势带动下 , 彩电全行业的“去规模化”战役将会快速打响 。 家电圈认为 , 2023年并不是起点 , 但会成为新周期的引爆点 。
透过海信在2022年市场的动作就可以看到 , 彩电业去规模化的背后 , 是企业市场经营的精细化、用户经营的高质量化 , 以及商业需求的细分化创造 。 在市场布局上 , 海信形成内外贸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在需求激活上 , 海信借助ULED、激光 , 以及OLED等实现多点布阵 , 抢夺Mini LED、8K等消费新风口 。 其中仅在激光显示上 , 海信就打造“电视、投影 , 商显”等多产品矩阵 , 意在满足市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此外 , 在面向用户个性需求上 , 海信还通过游戏屏、健身智慧屏等创新 , 去探索新商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