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造车”的华为再造华为( 二 )


在路线上,华为选择了三种方式:
一是在软件层面的生态拓展。
目前,华为也在不断拓展新的伙伴,目前除了赛力斯SF5,比亚迪汉、沃尔沃XC60都搭载了华为HiCar,而且华为也与奔驰达成合作,在新一代的S级上搭载HMS for Car。整体而言,这类拓展合作程度相对较浅,华为更像是车联网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更多的意义可能在于车联网端的入口价值和流量价值,技术附加值相对有限。
二是软硬件一体化供应。
华为与小康集团的合作就是例子,华为提供包括HiCar、DriveOne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激光雷达等软硬件供应,深度赋能产品。
这样的合作会耗费大量的技术、人才资源,同样,赋能越深度,技术的附加值也就越高,未来也就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流。
这类合作对于在汽车赛道中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主机厂很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主机厂来说,这样的方式很难接受。就像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说的:“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
三是为车企提供包括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 HI 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相对更容易为主流主机厂所接受,华为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此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曾表示,华为在汽车零部件研发领域的投入超过10亿美元(约合63.7亿元人民币),共拥有5000人的研发团队。
对于华为来说,情况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随着造车新势力品牌中,特斯拉、小鹏、蔚来等品牌交付量的飙升,行业的头部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留给鸿蒙生态的市场空间也在缩小。
长期来看,新技术的丰富度和成熟度才是支撑华为长期增长的关键,华为技术实力和品牌实力都不弱,这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科技企业竞争的下半场,华为翻身的机遇在哪?
汽车是华为的现在也是华为的未来,但不是华为的“基本面”。华为未来增长的基本面是什么?互联网江湖认为,其实是三种核心的能力。
首先,以海思为核心的高端新品的设计能力和制造体系。
这几年,华为其实一直都在尝试保留海思完整的高端芯片设计能力,这意味着在高端芯片领域,华为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一个事实是,芯片制造行业进步越来越小,摩尔定律接近失效,制程的进步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物理定律,芯片制程逼近极限,这导致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企业一直在技术上“挤牙膏”。
换言之,芯片行业中其实存在着技术上的“苟且红利”:制程技术进步缓慢主流大厂都在“苟且偷生”且疫情影响下全球缺芯严重,后来者反而有更多的赶超机会。
实际上,在芯片制造有可行的落地方案之前,华为似乎在尝试通过“设计授权”的方式来保存海思的人才、技术实力。
此前华为官方旗舰店就曾经上架过一款搭载麒麟985 5G版芯片的“鼎桥”牌手机,其产品在外形设计、硬件参数都几乎与华为Nova8 Pro如出一辙,因此有外界猜测,这可能是华为设计授权下的第三方品牌的产品,其目的在于绕过芯片断供的影响,为海思铺路。
其次,以鸿蒙操作系统为核心的AIOT的生态能力。
从华为的动作来看,无论是推出搭载华为核心技术能力的AITO问界M5还是最近传出与大众合作创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华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不断扩大技术、生态上的影响力。
一来可以继续做大鸿蒙的生态蛋糕,继续拓展在技术生态以及应用生态端的想象力,二来以鸿蒙为核心的技术生态扎根产业越深,华为整体的AIOT的生态能力也就越安全,越不容易受到制裁等外部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