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造车”的华为再造华为( 三 )


最后,以基础学科投资为核心的,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能力。
5G技术专利收费对华为来说其实也是一项颇有意义的收入,它其实验证了国内的科技企业在基础学科上投资是能够实打实的带来收益和回报的。
首先,最直观的收益,就是来自于知识产权的收入,典型的就像诺基亚,虽然诺基亚实质上退出了手机市场,但2018年,诺基亚的专利收入就达到惊人的1733亿元,这已经超过了小米的营业额。
对于一家科技企业来说,如果拥有可观知识产权收入,这意味着:1、它站在行业的价值链顶端,2,这行业的技术竞争中,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优势地位。
互联网江湖认为,科技行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拼STEAM领域创新新能力。随着行业竞争烈度的升级,科技企业在STEAM技术上领先优势是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
比如,技术的优势能够进一步辐射产品端,进而带动业务的增长。
苹果M1芯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数据显示,搭载技术领先同行的新款M1芯片的电脑上市后,其出货量增长达到了111.5%,要知道,达成这样的增长的是单价超过1000美元的产品。
而华为方面,技术储备相对充足,根据华为《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0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这些知识产权的收入,很可能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支撑点。
事实上,三大基本面是华为“生存”的内核。其中逻辑在于:技术创新引发产业创新,进而创新新的需求以及新市场,带来更多商业的增量。无论是手机业务发布新品还是近期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动作,本质上来看其实都是延续这样的内核逻辑。
从大环境来看,世界科技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相比企业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基础学科的能力以及技术研发能力才是支撑未来成长价值的关键。
对于华为来说,难捱的是国内芯片制造业真正能打之前,如何在手机业务短期难以恢复的现状下保持有源源不断现金流。技术变现的周期可能比较短,但基础学科投资的变现周期却很长。长期的高投入下,未来会不会有像极化码这样的有着行业影响力的成果,尚未可知。
写在最后
美国制裁之下,华为这两年的生存之路走的颇为艰难,华为的决策层也始终明白,国产替代是唯一的生路,尽管这个生路颇为艰险,也需要继续走下去。
正因为这是一条艰险的路,所以华为没有太多犯错的机会。就像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所说:“打败华为的只有华为自己,坚定的正确的方向、充满活力的组织和文化,是我们真正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失败和死亡。”
【 技术|“不造车”的华为再造华为】祝福华为,硬科技时代已经来临,这无疑是时代留给华为的最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