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消费电子的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竞争之变( 二 )



现在计算机企业的多产品线战略,一是因为消费级用户的需求逐渐明朗,所需应用也大多清晰,这种情况下,“通用型”产品的性能不足或过剩都是浪费;二是因为在更进一步面向消费者的OEM厂商那里,他们承担了对芯片进行更细微产品区分的工作,减轻了A/I/N的压力。

面对用户需求在性能上的增长,消费级计算机公司倾向于一方面深入挖掘硬件潜力,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层面的优化来获得性能提升。这种结果的出现不仅是因为硬件规格受限于企业战略和供应链的技术水平,而且是因为软件层面的实力表现越来越受重视。

在CES 2022中,AMD、INTEL和NVIDIA发布的数十种产品,几乎都是三四种核心技术的延伸。

AMD锐龙6000系列和INTEL第12代酷睿处理器的核心分别是Zen3+架构和Golden Cove+Gracemont混合架构,AMD Radeon 6000系列和NVIDIA RTX 30XX系列GPU的核心分别是RDNA2架构和Ampere架构,这些核心技术往往较为稳定,但小幅的升级迭代和不同方向的调校则伴随整个产品周期。

而在软件层面的优化上,以强化显卡游戏能力为例,AMD有RSR(超级分辨率),无需游戏开发者支持,就可通过 Radeon 驱动程序独立工作;INTEL有XeSS(分辨率超采样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来合成接近原生高分辨率渲染质量的图像,将首发在自家ARC显卡中;NVIDIA有DLSS(深度学习超级采样),利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强大功能提高帧率。

当然,随着AMD的异军突起,其在CPU和GPU两方面的强劲实力,不啻于向市场中投放“催化剂”,刺激INTEL和NVIDIA加速产品迭代,共同缔造了近年来活跃的消费电子市场。

竞争之变:消费电子边界持续扩张

同时,发生在AMD、INTEL和NVIDIA之间参数、性能和价格比较背后的,是消费级领域的竞争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要意识到的是消费级领域内生性地成长了,在如此内涵下,其涵盖的范围在明显扩大。过去消费级计算机狭义的指代那些承担办公、影音和游戏功能的个人PC,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应用,从过去企业级的地位下降到了消费级,于是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不再需要定制服务器级硬件,性能越来越强的消费级硬件就能够满足大多需求。

于是,AMD、INTEL和NVIDIA在消费级领域的竞争持续扩大:“消费级”概念中的需求扩大,“企业级”概念中的需求下移,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在这种趋势下,AMD、INTEL和NVIDIA一方面在技术发展上追求软硬件极致的性能,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上深入探索多个领域——不止于个人PC,甚至包括了从汽车到智能驾驶、从3D创作到元宇宙等多个方面。

不同公司虽然出产相同功能的产品,但具体深耕的细分领域却有所不同。在CES 2022上,除开硬件,INTEL讨论起自动驾驶汽车平台和基于Win11的“万物互联”;NVIDIA更多地谈论了游戏、虚拟世界、3D创作和自动驾驶——延展开来后是几乎看不到边界的需求量和应用场景——这也是消费级领域扩大的另一特点:应用平台化。

另一方面,在这种庞大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一种争做全能型企业的趋势愈演愈烈。在竞争愈加激烈、技术研发愈加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加强对产业链的把控力,从硬件到软件,从CPU到GPU,从设计到生产,成为全能型企业。

以此视角重新审视红绿蓝三家厂商之间的竞争,会发现NVIDIA是步伐最快的一个,触手广布,目前已经是市值7000亿的庞然大物;INTEL最全面,IDM模式使其在设计、制造等环节协同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掘技术潜力;AMD虽然势头猛烈,但毕竟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所以能否保持技术和性能优势是其发展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