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在企业微电网数字化建设的应用 电力监控 照明控制

安科瑞司红霞
前言
“虚拟电厂是电力数字化的一个应用方向 , 准确的说 , 是负荷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 所以负荷侧数字化的水平 , 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决定了虚拟电厂的应用未来 。
一、负荷侧数字化水平很低
从电力的专业环节上 , 我们分为“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几个环节(还包括调度、市场等) 。
这里有个概念是交叉的 , 即物理的配电网 , 和配电专业 , 并不完全一致 。
对电网来说 , 配电专业管辖的是公共配电网 , 而公共配电网只是物理配电网络的一部分 。
对物理配电网来说 , 用电环节包含对用户配电网(微电网)、以及连接在电网末端的各类资源(比如负荷、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的管理 。
虚拟电厂在企业微电网数字化建设的应用 电力监控 照明控制
文章图片
从电力数字化的水平来看 , 电网数字化的水平很高 , 国网从2006年的SG186“智能电网”工程开始 , 每年在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百亿级别的投资 , 大幅度提升了数字化水平 , 南网也不遑多让 。
发电数字化水平其次 , 这些年各大发电集团在“智慧电厂”的趋势下 , 也大幅提升了发电领域的数字化水平 。
但是电力用户的负荷侧数字化 , 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 管理的基础是数字化 , 负荷侧低水平的数字化 , 已经成为虚拟电厂发展的制约之一 。 虚拟电厂是对分散式电力资源管理 , 这些管理包括:汇聚、抽象、调控、交互 。
虚拟电厂所管理的 , 绝大多数是负荷侧的资源 , 这些资源分布在配电网的末端 。 当用户配电(微)网的数字化和管理水平很低时 , 自然对末端资源的管理水平也很低 。
大多数用户配电网(在很多用户意识里 , 那都不是配电网)的管理和数字化水平 , 落后于(公共配电网)20年以上 。
虽然都是配电网 , 差距就是这么大 。 这种差距 , 对公共配电网的管理也带来很多困扰 , 比如用户内部故障 , 继电保护装置越级跳(用户配电保护装置不动作 , 电网保护装置动作) 。
二、目前不能靠虚拟电厂提升负荷侧数字化水平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 , 谁来提升用户配电网的数字化水平 , 是不是靠虚拟电厂的这些第三方就可以?
但是这里又带来另一个悖论:虚拟电厂目前是无法持续盈利的 , 甚至虚拟电厂目前的这些盈利 , 无法弥补负荷侧数字化的投入 。
如果财务上单独核算 , 目前绝大多数虚拟电厂项目是亏损运行的 。
这些项目之所以能成立 , 有的是因为电网企业作为试点项目 , 不计成本的投入(当然 , 其实也计 , 一部分计入了输配电价 , 另一部分是电力交易中心的交易盈余);有的是发电企业在光伏、储能投资中 , 包含了负荷侧数字化部分投资;有的是售电业务前期承担了负荷侧数字化投入 , 然后把需求响应补贴作为边际收益等 。
虚拟电厂大规模推广之前 , 需要建立负荷侧数字化的商业模式 , 而不是等着虚拟电厂这个商业逻辑成立 , 再去做负荷侧的数字化 。
这就有点像:在美团、拼多多商业模式成立以前 , 智能手机已经商业自洽了 , 卖智能手机已经可以赚钱了 。
否则让拼多多去送智能手机 , 那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肯定是不成立的 。
三、负荷侧数字化 , 无法单独衡量收益
经常有光伏投资方面的朋友问:一个用户的能源数字化项目 , ROI怎么算?
在实际项目中 , 大量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工商业) , 以“目录电价”为基准 , 计算光伏售电价格折扣 , 形成一种变相的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 与用户签订光伏售电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