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机器人已经懂法,交互接待类机器人的春天来了?

咨询者|机器人已经懂法,交互接待类机器人的春天来了?
文章插图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杨畅
编辑 | 漠影
机器人比你想象中的更快地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去餐厅吃饭都能看到送餐机器人来来往往抓紧时间送餐,不少商超中也上岗了各式各样的服务机器人,除了这些之外,服务机器人还能干一些专业性更强的事情,例如提供法律咨询等法律相关服务。
咨询者|机器人已经懂法,交互接待类机器人的春天来了?
文章插图
法律服务机器人“豹小秘(小法机器人)”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来访咨询者提供法律相关服务
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大家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于法律服务等相关需求也相应增多,但现有的律师数量难以满足当前的海量需求,同时律师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一些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的这种不平衡情况可能更为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选择联合司法智能化领域的企业擎盾数据,将其自研的服务机器人“豹小秘”升级为专业法律服务机器人“小法机器人”,帮助各类法律机构实现降本增效。
“豹小秘(小法机器人)”能回答37万个日常法律问题,提供各种咨询者所需法律文书模板,还能引导咨询者到目标窗口解决更个性化的法律需求,该机器人主要依托语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落地到全国31个省市的345家政务机关,覆盖司法、律所等11个法律专业场景。
相比于其他机器人应用场景,法律场景下,对机器人的语音交互等交互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机器人快速理解用户问题,并给出准确的回答。
具体小法机器人能完成哪些功能,解决哪些法律行业智能化的需求,以及落地后用户对小法机器人有何感受,解决了哪些法律行业比较棘手的难点?
带着这些问题,智东西探访了部署了“豹小秘(小法机器人)”的北京市海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和北京市海淀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台工作人员,以及同样部署“豹小秘(小法机器人)”的北京元甲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黄维领进行沟通,从机构用户角度看在法律这一垂直领域部署机器人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推进法治化建设,法律行业三类降本增效需求日趋明显随着国家法治化建设的推进,百姓法律意识的提高,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多,而法律行业想要实现降本增效和服务更多人的需求还存在三类难点,并且这些难点正在日益凸显。
首先是律师数量与百姓法律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个人生活、企业运营都会遇到各种法律相关的问题,比如合同签订、专利保护、税费缴纳等等,需要用合适的法律保证自己合法权益不受损失,但是法律作为专业性极高的一个行业,大部分人能掌握的法律知识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找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一般会有相关的机构来提供咨询等法律相关服务,比如说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消费者委员会、公证处等等,这些机构会主要由专业的律师来提供各种法律咨询服务。
但与旺盛的法律需求相比,全国的律师总量显得有些少,根据司法部数据,截止2020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52.2万多人,对比中国约14亿总人口数来看,确实不多。
其次是在律师等法律行业从业者与咨询者之间沟通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
黄维领说,从律师角度看,律师或者法律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咨询者的沟通往往会占据律师很大部分的时间,这里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双方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
对于法律机构工作人员或律师来讲,来访者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重复性高,拥有标准答案,难度不大,可以用很简短的语句回答清楚,因为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法律条款以及处理过多种多样的法律咨询等问题。 而对来咨询的百姓来说,这些法律问题可能都是他们第一次遇到,有很多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需要详细的解答,并且他们在表述自己的问题时,因为相对不那么熟悉法律,可能用更多的话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