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互联网流量再分配的危与机

苹果|互联网流量再分配的危与机

文章图片

苹果|互联网流量再分配的危与机

热点与新闻爆发在多个平台 , 重新评估互联网流量的走向很有必要 。
【苹果|互联网流量再分配的危与机】去中心化的语境下 , 由于媒介的饱和、内容的丰饶 , 人们对于信息的消费往往在不经意间完成 。 这种附带性的信息接触看似是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 , 浏览抖音、快手短视频等行为的副产品 , 其中真实产生的流量却是平台运行的根基 。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流量 , 围绕流量建立的商业交易体系 , 是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基础 。
从最近的话题说起 , 郑刚与罗永浩的对峙引爆了各大平台 。 发起者洞察互联网走向 , 策划了最佳信息发散路径;讨论者积极参与 , 自觉加入最活跃的社群展开互动;回应者谨慎观察 , 选择在最稳妥的公共领域发布声明 。

曾经公认的社交平台格局是 , 微信满足日常通讯需求 , 至多能在有限的社交圈内小范围传播消息 , 微博负责进行大量的公开讨论 , 聚合大头流量 。
但这次典型事件发生后 , 一条暗中的线索逐渐浮上水面 , 流量重心正在迁移 。
退回舒适“圈”
第一批玩转社交网络的人 , 越来越倾向于回到熟悉的人际领域进行互动或信息收发 , 比如微信群与朋友圈 。
1月7日凌晨 , 紫辉创投合伙人、锤子科技投资人郑刚在朋友圈突然发文 , 炮轰罗永浩“不懂得感恩 , 作死了锤子科技” 。 其文章内容相当尖锐 , 结合内部爆料直指罗永浩错处 , 并在结尾发出质问 。 这一消息迅速被截图在微信群之间转发、讨论 , 引来行业内外的瞩目 。
话题点从朋友圈发起 , 被迅速在熟人圈层之间扩散 , 进一步升级为舆论风波引来全网关注 , 最终形成汇聚了流量与热度的媒介事件 。
这类精准的信息爆破不是第一次发生 , 但在最近的热点事件中显得越来越高效且易于操作 。
朋友圈的流量价值已经不再局限于“亲密关系”与“私域循环” 。 随着互联网环境与受众关联的变迁 , 以往相对分离的人际、群体、大众传播 , 在新媒体中边界不再清晰 。 话题策划者选择朋友圈 , 是看中了它独特的生态与信息流通潜力 。
首先 , 传播者更愿意相信被筛选后的受众 。
传统观点认为 , 一个精心策划的话题需要投入大众视野 , 才能最大程度的引起震荡 , 刺激公共讨论 。 但如今的互联网舆论场已经过分冗杂 , 对信息的稀释效应非常明显 。
以微博为代表 , 这类线上虚拟空间在近几年飞速膨胀 , 大量零散琐碎的信息充斥广场 , 各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各自为政 , 形成焦点越发困难 。
话题发出的第一触点效果如何对其后续传播尤为重要 。 在此背景下 , 朋友圈的“聚焦”优势被格外突出 。 经筛选入受众列表的好友往往属于同一圈层 , 认知背景高度相似 , 对传者发出的信息更为敏感 。 这批精选受众在第一时间评估信息并且自觉充当高质量扩散节点 , 相关流量的衍生效率明显提高 。
其次 , 朋友圈与微信群这类人际渠道的裂变效果正在逐渐提升 。
“出圈”、“破圈”这类营销词汇隐含着对信息同温层的担忧 , 话题因为圈层间的相互区隔被阻碍传播 , 流量繁殖能力也就受到限制 。

“个人门户”的成熟开始挑战这一旧秩序 。 个体用户作为网络节点 , 经历了十几年的数字生活 , 熟练使用互联网进行生产生活已成标配 。 平台对社交关系的支持越大 , 对个体的激活越多 , 人际沟通的裂变效果便会无限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