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苹果全球副总裁:想象未来在哪,而不是等待未来发生( 二 )


与此同时 , iOS15还带来了专注模式(Focus) 。 可以让用户根据不同的场景 , 允许不同的App发送通知 。
专访苹果全球副总裁:想象未来在哪,而不是等待未来发生
文章图片
在App统治了人机交互规则的十年后 , 软件依旧在吞噬着世界 , 但App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 , 也不知不觉地把曾经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内容隔离在一台台服务器上 。
算法以一种「工具理性」的逻辑主导议题设置 , 消磨着人类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也在客观上激发这个世界的对立 。
当算法发现仇恨可以让你转发和评论 , 反智的言论和争议的话题就会铺满你的时间线 。 算法也许不知道什么叫愤怒 , 但它知道愤怒背后创造的流量和收益 。
Bob认为应该靠「保护隐私」解决「工具理性」和「信息茧房」的问题 , 他也解释了苹果人工智能算法的一些细节:
很重要的一点是 , 当我们处理影像、资料等数据组的时候 , 我们会选择把什么样的数据喂给机器学习的模型 , 为此我们与全球的团队合作 , 确保这个过程中不会引入任何偏见 。
与其他大公司利用云端运算做机器学习不同 , 苹果对于AI能力的调用完全来自于本地芯片的能力 。
这个「大脑」有多大?iPhone上有多少用户数据缓存可供机器学习调用?
对于绝大多数公司 , 这个大脑可能是数以TB级的云端数据 , 但对于苹果而言 , 只有平均200MB——这些大到你的声音和面部数据 , 小到你滑屏的轨迹与习惯 , 都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在iPhone的芯片之上 。
对于用户隐私和数据的保护一直是我们最重视的工作 。
专访苹果全球副总裁:想象未来在哪,而不是等待未来发生
文章图片
操作系统的未来
经过15年的发展 , iOS系统日臻成熟 , 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手机操作系统 , 已经逐渐承担一些过去在电脑上都无法胜任的工作 。
时过境迁的是 , 智能手机也不再是用户唯一的智能设备 。 从腕上的手表 , 到沙发上的iPad、家庭娱乐中心 , 再辐射到无处不在的智能家居 , 毫无疑问 , 万物互联是智能化的下一步 。
这意味着 , 在不同场景下 , 用户会不停地在设备之间流转 , 这也意味着开发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终端适配不同的app 。
一如当年iPhoneOS脱胎于MacOSX , iOS如今也桃李满天下 , 分化出iPadOS、watchOS、HomeOS等五大操作系统 , 而业界巨头的另一种做法则是 , 试图用一套系统打通万物互联 , 比如华为的鸿蒙和Google的Fuchsia 。
专访苹果全球副总裁:想象未来在哪,而不是等待未来发生
文章图片
对于这两种思路 , Bob的态度是「连续性很重要 , 但不能因为连续性 , 牺牲掉这些设备独特的体验 。 」
他以iPad和Mac举例: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iPad不干脆和Mac共用一个操作系统?但如果深入的去思考这两个设备 , 会发现它们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iPad从一开始设计 , 手指就是主要的交互方式 , 它是一款触控优先的设备 。 当然 , 随着时间推移 , 它也延展了一些其他能力 , 比如键盘和光标 , 但即便有光标 , 你也发现这个光标也是基于触控的环境里的 。 而macOS则是围绕键盘和鼠标的交互界面去设计的 。
Bob表示 , 苹果所有的操作系统共享了许多框架和组件 , 因此充分地保障了设备之间的互通性 , 这是一种平衡 。
比如通用剪贴板 , 你可以在iPhone上复制 , 在Mac上粘贴 , 你可以用AirDrop在两个设备间共享 。
软件、硬件和服务
苹果的江湖地位 , 往往被过分地归功于iOS和AppStore生态的老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