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中国科幻: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姜振宇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 , 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 。 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 , “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 。 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 , 许多更为重要的问题和现象现在正走向前台 。
科幻选集成亮点 , 呼应“科学与现实”的新趋势
从出版市场角度出发 , 主题性质的各类作品选集是最大亮点 。 其中较重要的有刘维佳主编《明日杀机:中国惊险悬疑科幻小说佳作选》、宝树主编《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 以及两部女性主题科幻选集:陈楸帆主编《她科幻》系列和凌晨、程婧波主编《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 , 此外还有以所在地域为标志的《闪耀:四川科幻作家精选集》 , 以国内外科幻作家采风事件为核心的《琥珀中的生命》等 。
相较于更为传统、强调市场面向或相关文化出版企业风格的其它作品合集 , 2021年出版的这些作品选集 , 更加凸显编选者的主体意识和反思姿态 , 当然有时也折射出编者营造文学事件、探索创作和营销方式的期望 。
在这些选集中 , 相关篇目、作者的遴选标准 , 以及由之引发的反响或讨论 , 表现出的实际上是中国科幻的审美取向和评价标准正在走向多元化的发展 。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降 , 中国科幻整体表现出向西方、主流文学和其它类型文学不断学习 , 以实现渐次突破文类窠臼、重新诠释“科学”与“现实”及两者关系的大趋势 。 在此背景下 , 《三体》式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实际上是逆潮流而动的创作思路 。 刘慈欣之后 , 作品风格相似的作者也不过有谢云宁、刘洋、陈梓钧等寥寥数人而已 。 因此 , 凌晨、程婧波、陈楸帆、宝树等青年作者编定的选集 , 是从实践层面为一系列内在差异较大、文类特征相当丰富的作品提供了快速生长和走向成熟的空间 。
此外 , 这些选集所聚焦的各种主题 , 恰恰都是近年来在科技广泛深入冲击中外社会文化的语境下 , 最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 选集中的部分作品 , 也清晰地表现出了“出圈”的特征 。 不少作家作品都跳出了传统狭小科幻圈的范畴 , 一定程度上能与同样处在快速变动中的主流文学文化领域形成有效对话 。 可以认为 , 这些选集的及时编选、出版 , 又一次证明中国科幻从未缺席现实中的文化发展乃至社会治理的进程 。
“中国式科幻”能否成为第三种科幻发展范式?
2021年度的原创科幻作品 , 整体可用“惊喜不断”来概括 。 除了相关作者的长期积累与个人探索之外 , 推动科幻作品繁荣发展的各出版单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可以认为 , 优秀作家作品与重要文化单位之间的正向循环效应 , 正在初步显现 。
具体作品中 , 吴岩《中国轨道号》和七月《小镇奇谈》等 , 都不约而同地回归自身童年记忆 ,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世纪末两个时间点上 , 分别勾连起军区大院、三线建设等极具中国本土特征的文化符号 。 这些作品在庞大的科幻时空中 , 以独特的超越性方式 , 描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痛苦和想象 。
与这些获得诸多奖项、长期处于各类榜单前列的作品相呼应的 , 是“中国式科幻”成为一个不断被讨论和提及的议题 。 包括中国社会影响力最为广泛的银河奖、星云奖(华语科幻星云奖 , 下同)等 , 多数都设计了与之相关的研讨论坛 。 特别随着年底成都成功申获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主办权 , 相关讨论被进一步细化 。 不少作者和研究者开始深入探讨:“中国式科幻能否成为继欧洲式科幻、美国式科幻之后的第三种科幻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