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仍需爬坡过坎( 二 )


魏琪嘉认为 , 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相关基础零部件方面已拥有一定基础 , 但是无论从质量、可靠性、产品系列 , 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 , 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差距明显 。 “我国目前自主生产的机器人核心关键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 , 因此出现性价比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竞争力差等问题 , 须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发展 。 ”
为补齐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 , 《规划》提出 , 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 , 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 。 其中 , 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中 , 对机器人零部件提出具体目标:研发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 , 提高减速器的精度保持性(寿命)、可靠性 , 降低噪音 , 实现规模生产;优化高性能伺服驱动控制、伺服电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技术 , 研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的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及高性能电机制动器等核心部件;研发具有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多处理器并行工作或多核处理器的控制器硬件系统;突破多关节高精度运动解算、运动控制及智能运动规划算法 , 提升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技术积累不足 , 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系统设计能力欠缺也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 。 如何提升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在宋晓刚看来 , 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 , 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 , 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 , 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
“虽然国内企业在机器人技术上与国外有明显差距 , 但在实际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项目中 , 影响系统精度及可靠性的因素很多 。 这不仅由机器人本身所决定 , 还包括控制系统、附属夹具、传输设备精度、视觉传感器等因素 。 ”魏琪嘉告诉采访人员 , 鼓励系统开发商和机器人企业协调发展 , 利用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弥补国产机器人单体技术的不足 , 从而能够使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具备与国际巨头企业竞争的能力 。
“要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 , 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 , 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 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 。 同时 , 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 , 提高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 。 ”宋晓刚说 。 采访人员 李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