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比亚迪:我比华为更像华为( 二 )


在王传福登顶中国首富的2009年 , 比亚迪大肆招兵买马 , 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垂直整合能力 , 一年内 , 员工总数从9.7万暴增到18.3万人 , 并对外喊出“比亚迪2025年计划销售突破1000万辆 , 超越丰田成为全球第一”的口号 。
但是 , 自给自足的封闭 , 最终走向了不思进取和内部腐败 , 产业链上下游部分企业结成了攻守同盟 , 拖累了比亚迪 。
“为了达到第一的目标(实际上是数量上的第一) , 企业一定会做些很奇怪的事情 , 比如价格战 , 比如因为过于急于上量而导致的质量问题等……还没见过成本优势可以成‘护城河’的 , 很少有企业能长期维持低成本的 , 制造业好像没见过 。 而且靠自己产品卖低价的企业就很难有长久的 , 至少我没见过 。 这是我的观点 , 和BYD无关” 。
段永平在雪球上的回答一语成谶 。 2011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44.85万辆 , 2012年微增至45.6万辆 , 远远低于2010年52万辆 , 同期中国市场销量并没有下滑还在增长 。 比亚迪净利润从2009年的40.8亿元暴跌至20122.1亿 。
比亚迪没变 , 但它的消费者变了 , 他们需要的不再只是车 , 而是一辆好车 。
吃了“垂直整合”十余年红利的王传福 , 挨了一记重拳 , 经历了长达3年的模式调整才回归到平稳 。
可倔强的王传福依旧不肯放弃这个立身之本 , 只不过这一次 , “他”和“它”都变了 。
【03】
“封闭的东西会落后 , 彼时老是和过去比 , 而不会和市场比 。 一旦开放市场化之后 , 既要和过去比 , 又要和同行比 。 ”王传福痛定思痛拉动改革 。
自2012年开始 , 王传福推动比亚迪大面积接入外界供应商 , 甚至分车型明确了外部配套率 , 例如纯电动最低要达到50%以上 , 价格合适的话能到75%更好 。
同期 , 比亚迪开始整合内部组织架构 , 推行“事业部公司化” , 一些业务开向全行业配套 , 另外一些出售或关闭、如座椅、模具、橡胶等 。 2015年 , 比亚迪还将柔性线路板、液晶显示屏及模组、摄像头等业务(原第4事业部)以23亿元价格出售给江西合力泰 。
有限资金和资源注入给更核心的项目 , 2013年 , 王传福决定不再在传统燃油车上跟合资品牌纠缠 , 核心战略转向新能源汽车 。
传统汽车制造业 , 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 , 专业化分工效率更高 , 能获得更好的管理、品质和成本要求 。
然而 , 像新能源汽车这类处在市场开拓期的产品 , 零部件企业未必能同步跟紧厂家掌握技术 。 而且 , 开拓期产品的市场规模小 , 前景不明朗 , 产业配套匮乏 , 冒险者寥寥无几 。 市场规模决定了零部件供应商价格 , 玩家少的市场 , 零部件成本更高 , 或者造不出来 。
企业投身垂直整合 , 下场做零件才能推动产品落地 , 这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 当自行研发一些零部件时 , 企业会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产品并知道如何改进它 , 自研经历的磨难会变成企业巨大的财富 。
所以 , 错不在垂直整合 , 而在怎么做 。
丰田称霸燃油车时代 , 靠的是登峰造极的内燃机技术 , 车玻璃和轮胎是谁提供的并不足以影响战局 。 执念“垂直整合”的王传福 , 依旧专注于“全产业链”赛道 , 但“专且精”——聚焦“三电”等核心技术自研自制 。
【华为|比亚迪:我比华为更像华为】21世纪初 , 靠模仿丰田花冠造出F3挽救销量的比亚迪 , 今天已经能反向给丰田输出“三电”技术了 , 从徒弟变师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