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衣|快、护、暖、美,北京冬奥会服装有点“料”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 , 研发出减阻面料、吸能缓震材料、高弹防切割面料、微纳米纤维保暖絮片、导湿快干的吸湿发热纤维海绵等 , 使我国冬奥健儿的“战衣”实现了提速、防护、保暖和美观等功能需求 。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 , 冬奥“战衣”也依次亮相 。 继北京服装学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以下简称冬季比赛服装项目)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后 ,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也正式对外发布 。
【战衣|快、护、暖、美,北京冬奥会服装有点“料”】冬奥健儿穿着的“战衣”是冬奥赛场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 无论是在冰面上翩翩起舞 , 还是在雪道上飞速疾驰 , 冬奥赛服不仅要在功能上保障这些不同场景的需求 , 还要在外观上展现韵味和美感 , 而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
减阻、缓震、发热 新材料打造完美冬奥“战衣”
让冬奥健儿穿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战衣”驰骋冰雪赛场 , 是“科技冬奥”的重点任务之一 。 相关研发团队如在“快、护、暖、美”的研发理念下 , 用材料“黑科技”打造完美冬奥“战衣”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
冬季比赛服装项目总负责人、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莉说 , 冬奥赛服要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及技巧类项目服装4类产品创新 。 “为提升运动员的竞技速度 , 竞速类项目服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减阻 。 ”
“对于运动员来说 , 0.01秒就可能决定比赛胜负 。 ”刘莉表示 , 针对竞速类项目比赛服的综合减阻问题 , 冬季比赛服装项目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了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 , 最终自主研发出减阻面料 , 设计出减阻结构 , 并为每一位运动员量身定制出“战衣” 。
冬奥比赛中的高山滑雪、短道速滑等项目 , 运动员要以每小时130公里至140公里的高速滑行 , 在这种高速状态下完成穿越旗门或其他比赛规定动作时 , 肩部、大腿、肋下的软组织极易受伤 。 刘莉表示 , 为在保全速度的同时 , 利用服装性能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伤 , 他们为不同项目设计了个性化解决方案 。 团队设计的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 , 拥有采用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制成的垫片、护片、背夹等护具 , 可减少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的抽打伤害 。 在短道速滑比赛服上 , 团队使用新型的高弹防切割面料 , 将单向防切割升级为双向 , 在保持弹性的基础上 , 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 , 给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防护 。
除了防护 , 保暖也是冬奥赛服的重要需求 。 2021年1月6日 , 崇礼训练基地达到1966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零下32摄氏度 , 体感温度低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 。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 , 刘莉团队在服装保暖性能方面持续发力 , 研发出具有纵向变密度结构的微纳米纤维保暖絮片、导湿快干的吸湿发热纤维海绵等新材料 , 提升了纤维保暖率 。 他们还将加热膜和线植入训练服装中 , 通过主动加热技术保障穿着人员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下可持续训练8小时以上 。
聚热棉联袂防水绒 冬奥制服既有风度也有温度
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 , 不光运动员的“战衣”备受瞩目 , 赛场上的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的制服也是一道风景线 。
轻便保暖、美观舒适 , 是冬奥制服研发的题中之义 。 安踏体育奥运事业部总经理谢春龙介绍 , 为了应对冬季里复杂多样的工作环境 , 帮助所有参与者御寒保暖 , 安踏自主研发出两大面料科技——炽热科技和防水透湿科技 , 实现了冬奥制服在轻薄和保暖两大性能上的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