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小灵通改变了《狂飙》剧情走向,也改变了中国手机行业( 二 )


真正的“价格屠夫”
由于PHS技术以GSM技术补充的身份进入2G制式 , 因此PHS在一开始瞄准的就是GSM服务无法覆盖的市场 。 这里的覆盖指的自然不是信号层面的覆盖 , 而是市场、用户群体层面的覆盖 。
受技术和专利限制 , 当年的GSM手机通常只有海外品牌的进口或走私型号 , 而海外型号自然不会考虑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 , 因此无论哪种来源的手机价格都不便宜 。 此外因各地运营商系统独立 , GSM手机的通讯资费也较为昂贵 。 手机只会在必要时使用 , 座机依旧是大家打电话的第一选择 。
在这种情况下 , 小灵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 刚刚说过 , PHS技术在一开始面向的就是高人口密度、低流动性的市场 , 这和当时国内城市发展的节奏不谋而合 。 PHS技术的工作频段是1880-1930MHz , 而亚洲国家普遍使用的GSM频段为900MHz 。 此外PHS基站的发射功率也比GSM、CDMA等制式的基站要小一个数量级 , 通常只有10mW , 所以PHS单个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也比GSM要小 , 因此建设和运营成本也更低 。
那么PHS信号范围小的特点又该怎么解决呢?多建基站不就好了——这也是小灵通等PHS系统适合“高密度、低流动”市场的原因 , 高密度意味着单一基站可以覆盖更多用户群体 , 而低流动性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减少基站建设的数量 , 从而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 。 而这样的网络运营商是恰好契合了当时国内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 再加上运营成本有所降低 , 因此运营商也更乐意推广小灵通 。

图片来源:Veer
更重要的是 , 当时内地的小灵通严格限制使用区域 , 因此作为补充的小灵通并不影响GSM手机“高端用户”的用户数 ,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精准发力下沉市场 , 同时不削弱一线竞争力” , 可以说是双赢(运营商赢两次)的典范 。
此外 , 小灵通还有一个非常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卖点:当时中国内地刚刚开始和海外科技公司接触 , 对新鲜技术既好奇也恐惧 。 当大家抱着这样的心态看待手机时 , 辐射就成了无法绕过的话题 。
但小灵通就不一样了 。 刚刚说过 , PHS技术的基站发射功率比常见的GSM基站要低 , 从技术的层面讲 , 辐射确实也更低了 。 于是运营商纷纷为小灵通打上了低辐射的标签 , 再辅以妖魔化辐射的宣传和推广 , 小灵通资费低、辐射低的特点迅速抓住了用户的核心痛点 , 小灵通也成功在GSM的统治地位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

图片来源:搜狐
当然了 , 这样的宣传也有自己的缺点 , 比如2003年为《专家认为“小灵通”辐射量远低于普通手机》这种宣传稿件拍板的领导绝对想不到 , 自己的危言耸听会在20年后为5G基站建设带来这么大的阻力 。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 , 在危言耸听和连哄带骗的宣传下 , 小灵通在短时间内累积了大量用户 , 2006年用户数甚至接近一亿人 。
为什么小灵通不灵也不通?
刚刚说过 , 小灵通的特点是资费低、辐射低、运营成本低 。 但这样的特点也成为了小灵通的短板 。 在今天上午决定写小灵通这个选题时 , 小雷的同事在群里说了一句当年形容小灵通的顺口溜:手持小灵通 , 站在风雨中 , 左手打右手 , 就是打不通 。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信号差这个短板也确实伴随着小灵通的一生 。
首先 , 小灵通本质上是PHS网络设备 , 而和GSM信号相比 , PHS频率高的特点也导致PHS像现在5G信号极容易被障碍物遮挡 。 而作为GSM的“竞争对手” , PHS手机绝对不可能支持更加稳定的GSM网络 , 这导致小灵通设备信号非常“随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