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支架,光伏“江湖”的最后一块蓝海?

跟踪支架,光伏“江湖”的最后一块蓝海?
文章图片
作者:陈数旺 , 编辑:小市妹
对于光伏产业来说 , 2021年的关键词一定是“内卷” 。
这一年中 , 产业链上游源头硅料价格疯涨 , 导致中游电池片和组件厂商利润受损 , 甚至引起组件龙头企业的联合抗议 。
今年以来 , 虽然硅料和硅片价格均出现回调 , 中游产商获得宝贵的喘息机会 , 但整个产业链依然陷于“博弈”之中 。 下游发电站给出的招标价格就那么多 , 而这些利润会被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所瓜分 , 因此光伏的“内卷”恐将继续延续 。
然而 , 就是如此“内卷”的光伏“江湖”中 , 实则依然存在一块珍惜的蓝海 , 那就是跟踪支架 。 它相当于传统支架的升级迭代 , 有望进一步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 降低光伏产业的发电成本 。
聚焦国内市场 , 跟踪支架仍处于发展初期 , 行业中的参与者并不多 , 随着渗透率的提升 , 这一蓝海市场中有望走出全球瞩目的明星企业 。
【为什么要用跟踪支架?】
跟踪支架,光伏“江湖”的最后一块蓝海?】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就是四个字——降本增效 。
过去十年中 , 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 , 随着材料、尺寸、技术的一次次迭代 , 如今光伏产业已经开始走进“平价时代” 。 放眼未来 , 进一步提升效率 , 依然是光伏企业们的核心诉求 。
一直以来 , 光伏产业的迭代都主要发生在硅片、电池片环节 。 实际上 , 除了这两大环节外 , 光伏组件也存在很大的降本空间 。
光伏支架 , 顾名思义就是固定光伏组件的架子 , 其主要承担保护光伏组件免受大风等外界因素破坏的重任 , 因此坚固就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属性 。 但实际上 , 这看似结构简单的支架也是存在升级空间的 。
光照强度直接决定了组件的效率 , 为了更大限度的提升组件发电效率 , 传统固定支架一般都会选择一个安装倾角来更好的吸收阳光 , 而这个倾角往往选择一年中光照强度最强的角度 。 通常这个角度不可以调节 , 或是只能按照光照的季节性变化手动调节 , 较为费时费力 。
尽管传统固定支架已经选择了看似最佳的角度 , 但实际上太阳实时都在变动 , 很难让组件完全吸收光照 。 最佳角度只不过是相对而言 , 大多数时间中 , 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都是有所折损的 。
在自然界中 , 向日葵以花朵朝向始终向太阳而得名 , 受此启发 , 业界开始推出跟踪支架来解决组件吸收光照的问题 。 跟踪支架可以通过角度调节 , 实时的跟踪太阳移动 , 始终让组件朝向阳光照射的最佳角度 , 以此来提升发电效率 。
不同于固定支架的简单结构 , 跟踪支架想要实现实时跟踪阳光的功能 , 就必须追加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 。
控制系统相当于跟踪支架的“大脑” , 向驱动系统发出指令 , 控制着支架的实时朝向 。 控制系统在捕获“命令”后 , 需要完成支架方向和角度的调整 。
跟踪支架,光伏“江湖”的最后一块蓝海?
文章图片
跟踪支架让支架不再是摆设 , 而是成为了提升组件效率的关键一环 。
根据结构的差异 , 跟踪支架可以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 。 单轴只能在一个平面旋转 , 又可根据旋转轴的角度分为单平轴和单斜轴 , 只能尽量让光照的倾角更小;双轴则是由两根轴分别控制组件的方向和倾角 , 始终让组件吸收到最强的光照 。
虽然双轴跟踪支架效果最佳 , 但支架除旋转外还必须足够坚固 , 目前技术并不成熟 , 且成本较高 。 与之相对 , 单轴跟踪支架的性价比更高 , 是最为成熟的平单轴跟踪支架 , 在仅增加约10%的投资基础上 , 就能收获25%的效率提升 , 是目前行业中的主流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