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第一股背后三位重要80后投资人

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第一股背后三位重要80后投资人
文章图片
VCPE参考(vcpecankao)原创
作者|李子璇
编辑|马里奥
2月25日消息 , Keep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 。
招股书显示 , 2020年及2021年Keep平均MAU分别为2970万和3440万 , 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也从2019年的80万增加到2021年的330万 , 增长4倍以上 。
Keep收入主要由会员订阅、线上付费内容及增值服务 , 自有品牌产品(即消费品) , 广告和其他服务组成 。
根据招股书 ,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 , Keep总收入分别为6.6亿元、11.1亿元和11.6亿元 。 2019年及2020年度 , Keep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的9个月内 , 经调整亏损净额为6.96亿元 。
Keep诞生于2015年 , 早期的成长和融资几乎一路顺畅 。 这当中有实力也有运气 。
创办Keep前 , 王宁在猿辅导等多家公司实习过 , 人力、财务、运营、产品、测试等都做过 , 兼具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从业经验 , 并有过短暂的创业经历 。
对健身需求、互联网产品以及市场的了解是其获得成功的实力所在 , 而遇到懂Keep的投资人 , 也需要时运 。
创始人王宁1990年出生 , 创办Keep时只有24岁 。 Keep上线后 , 相继在A轮、B轮、C轮拿到了几位关键投资人的投资 , BAI合伙人汪天凡、GGV合伙人李浩军、五源资本合伙人袁野 。 他们都是当时投资圈的80后新人 , 年龄最小的汪天凡只比王宁大一岁 。
健身是年轻人的潮流 , Keep是面向年轻人的生意 。 年轻人做年轻事 , 面对这个新项目 , 年轻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生出一种默契 。
王宁回忆 , Keep融资过程是顺利甚至愉快的 , 「我们都没有主动去市场上寻找 , 完全是志同道合的投资人找到我们 , 大家谈的过程中 , 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 。 」这三家机构也一路追投 , 伴随Keep上市 。
如今三位投资人都已经从当时的投资圈新人晋升为今天的机构合伙人 , 当初他们为何笃定投资Keep , 又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判断能力的?
BAI在2015年时投资了Keep的A轮 , 是汪天凡自作主张投资的 。
2014年 , 通过BAI的被投企业MONO的创始人于向飞 , 汪天凡知道了Keep 。 健身是都市青年的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 , 汪天凡认为 , Keep切入了年轻人改造自身的需求 , 同时产品的设计又符合用户随时随地健身、提高时间效率的需要 。
汪天凡对Keep的判断是在线教育产品 , 所以他认为王宁的在线教育从业经验很加分 , 而且在健身行业创业者中 , 王宁是唯一自己减过肥的 。
在汪天凡看来 , 降低健身的专业门槛也是Keep的一大产品优势 。 汪天凡认为Keep切入的是广大小白用户的需求 , 他们对健身处于从0到1的起步学习阶段 , 最需要直观、便宜的健身教育 , 从视频观摩开始 , 以便宜的方式锻炼 。
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第一股背后三位重要80后投资人
文章图片
汪天凡将Keep推荐给龙宇 , 但龙宇觉得Keep取代的是健身私教 , 利润空间有限 , 市场前景不好 , 就pass掉了 。 好在BAI有「极端民主机制」 , 即100万美金及以下案子的投资权完全交由投资经理 , 龙宇可以不参与投票 , 不参与见面和谈判 。 汪天凡便在Keep的A轮投了50万美金 。
了解用户需求对投资产品类项目来说极为重要 。 彼时汪天凡投资的项目多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相关 , 包括一些小众、有趣的互联网产品 , 比如行程规划平台妙计旅行、女性经期管理应用大姨妈、LGBTQ交友社区Blued等等 。
对这类项目 , 汪天凡认为投资人不能闭门造车地去讨论流量转化、获客成本、B2B模式等互联网概念 , 被这些BP套路化的东西所蒙蔽 。 而是应该想办法「接地气」 , 去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