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以壮族最为典型 。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少男少女们齐聚街头欢歌、汇聚江边宴饮,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 。

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

文章插图
上巳节与"三月三"上巳节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被先秦人视为与万物生命相关的节庆 。
长期从事农务劳作的先秦人将农历三月视为万物复苏、万物始源的重要时期,为此这一时段被赋予了生命信仰意义 。祈祷趋吉避灾、风调雨顺、繁衍子嗣是上巳节的最初目的 。
上巳,意为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 。先民认为在三月上巳这日进行祷祝活动,可将邪气祛除,迎来吉事 。《韩诗外传》有云:“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祓除 。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 。”
这记载的是先秦时期郑国关于三月上巳的驱邪活动,先民约于三月上巳至水边手持兰草祓除奸邪,这表明了早期上巳节的原始信仰色彩 。
随着时间推移,上巳节延续至魏晋,与“三月三”日渐合流,出现“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的现象,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生命仪式 。
上巳节亦被视为求爱与求子的重要生命活动 。
《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是月也 。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 。”这是描述每年农历三月祭祀主管姻缘与生育女神——高禖的活动,先秦时期男女相会、顺应天时的求爱活动是这一时期的风俗 。
与此同时,繁衍子嗣亦是农历三月三日活动的重要目的 。古人将鸟卵作为子嗣的象征符号,晋人张协的《洛禊赋》写道:“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 。”
三月上巳临水煮卵、浮卵与食卵成为妇女祈求与迎接生命降临的仪式,隐喻着人们的人生态度,寄托渴望万物复苏、重获新生的愿景 。
娱乐休闲是上巳节继祭祀信仰后的又一活动目的 。
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称:“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水,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点明自晋,上巳节与“三月三”日渐重合,曲水流觞成为三月三上巳节文人雅宴盛行的娱乐活动 。
到唐代时,三月上巳的娱乐休闲性质更为明显,皇家、官员亦在每年的三月三日欢庆上巳,举办宴请活动 。
由于官方政府的支持,三月上巳娱乐活动大量增加,“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便说的是唐代春季娱乐活动繁多之景,三月上巳至隋唐时期达到兴盛 。
至宋元时期,受理学的限制,三月上巳的信仰与娱乐活动日渐式微,而后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三月上巳的节俗活动在中原地区逐渐消亡 。
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处在国家权力辐射的边缘地带,加之经济发展迟缓,上巳节的文化内涵与事象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以三月三的身份呈现延续至今,成为广西壮族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
【壮族三月三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广西三月三节日风俗】2014 年,“壮族三月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 12 月被广西政府确定为广西地区的法定节假日 。
文化习俗1.歌圩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以壮族最为典型 。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少男少女们齐聚街头欢歌、汇聚江边宴饮,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 。
在明清时期甚至形成上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或“窝埠坡”、“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 。也有称歌圩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歌圩点进行对唱 。通常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 。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应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就唱爱慕歌、交情歌 。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 。男方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遂订秦晋之好 。
2.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 。全家族人无论老小,全部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 。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等 。
祭拜祖先后,会举行聚餐,共同享用祭祀剩下的美食 。通过团结家族参与到祭祀祖宗的活动中来怀念先祖,传递孝敬祖宗和长辈的思想观念 。
祈求祖宗保佑,是人们期盼美好生活的表达,也是希望通过这一仪式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家族凝聚力 。同时希望这个仪式以及仪式要表达的观念能够代代相传,增加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家族归属感 。
3.五色糯米饭
壮族是稻作民族,有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广西,糯稻的种植量比粳稻少很多,因其稀少性和黏糯性成为了节日食物中的主角,只有节日人们才舍得拿出来吃 。
“三月三”作为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当然少不了糯米 。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 。
五色糯米饭除了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外,五种颜色还有代表阴阳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说法,用于祭祀祖先,可祈求一年家人平安、庄稼丰收 。
此外,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而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的功效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适当进食一些五色糯米饭,能够驱赶身体内的寒气 。
4.撞彩蛋
在节庆期间,各家各户精选出鸡蛋,煮熟之后用各种颜料上色 。其中大部分以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的红色为主 。
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
小孩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在外出游玩时,碰见相同挂彩蛋的伙伴,便可以玩起“撞彩蛋”的游戏,将两只鸡蛋对碰,没有裂痕的一方则为胜 。在民间,成功撞破彩蛋的人寓意着撞到好彩头 。
5.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手工做成的彩球,制作精巧 。以球形最为常见,也有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 。
最初用于人们在茶余饭后相互抛接娱乐身心,后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之物,如今绣球不仅代表爱情,也是壮乡人表达友谊和祝福的吉祥物,是壮族文化的标志物之一 。
6.跳竹竿舞
跳竹竿是壮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同样也是黎族、苗族、佤族、傣族、景颇族和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 。跳竹竿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简单易学,男女老幼均可参与 。
跳竹竿时,人们在规律而有节奏的碰击声、呐喊声、欢呼声、笑声中和旋律活拨轻快的音乐伴奏下,通过运动来宣泄情绪,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同时还可强健体魄 。
结语
壮族“三月三”承传中原上巳节祭祀驱邪、求爱求子的文化意蕴,又在文化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呈现出传承性、稳定性、多样性、活态性的文化特质 。
壮族“三月三”既是集信仰文化与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节日,更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文化交流纽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文化传统功用,同时,伴随着社会变迁,还在持续变异,并产生新的文化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