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善终 王翦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因为决定因素不是军事能力,而是政治素质,四大名将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王翦、白起、李牧和廉颇,其中秦国两人,赵国两人,这和战国后期的形势很相符,在战国后期能够与秦一争长短的只有赵国 。从结局上来讲,白起被秦王赐死,李牧被赵王杀死,廉颇则流落异乡郁郁而终,只有王翦得到了善终,那么到底王翦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让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善终 王翦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文章插图
白起:清除穰侯的嫡系,夺取兵权的秦君 。白起不仅是名将还是杀神,他一个人就解决掉了战国几百万的部队,很多人说白起的戾气太重,但是这并不是他被秦王赐死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政治站队,白起是穰侯魏冉一手提拔的,没有魏冉就没有白起的杀神之名 。
魏冉尽管是秦王的舅舅,但也是权力滔天的外戚,因此对于想自己掌控兵权的秦王来说,他就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更何况白起还出现了抗命的表现,白起想完成灭国之战,达成自己作为名将的最高成,但是秦王不允许,还更换了秦军主将 。
白起到这个时候,还没有明白秦君在忌惮什么,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如果不能完全为秦王所用,那就是对秦王最大的威胁 。
秦军亡赵的计划失败了,秦王征召白起出征,但白起说:“现在已经不是执行灭国之战的时机,换我去也是一样,况且我还有病在身,没有办法去指挥部队了!”这是什么?
这是抗命不遵!秦王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更何况他是秦军主将 。因此白起才从被放逐,直到最后被秦王赠剑赐死 。白起临死前感悟自己杀伐太重,那不过是借口或者当局者迷,清除穰侯的嫡系,夺取秦军控制权,这才是秦王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白起必须做出牺牲 。
李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同样被赵王处死了,因为在赵王看来,李牧同样是个定时炸弹,尽管李牧是赵国唯一的希望,但是威胁到君主的权威是不能容忍的 。
李牧曾经在边境对抗匈奴,但是因为采取了以逸待劳的办法,被赵王认为他消极避战,因此把李牧调离了边境 。
但赵王派出的将领被匈奴人打败,因此赵王准备继续启用李牧,但是李牧说自己去不了,赵王再三请李牧出山,李牧对赵王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臣,臣就得按照自己的意图指挥部队的如果您答应我的请求,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尽管不愿意,但还是被迫答应了李牧的要求 。
因此,当李牧面对王翦的部队采取坚守不治战策略时,赵王又产生怀疑,加上奸臣郭开的谗言,赵王派使者去前线抓捕了李牧并将他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
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作为赵将,但他并不是战死的,而是憋屈死的 。先是在长平之战中,被赵括取代,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然三廉颇做了冷板凳 。长平之战后,赵国有被灭国的危险,廉颇临危受命,把秦军打退保住了赵国的江山 。
后来赵孝成王去世后,新王继位廉颇又被乐乘取代了领兵的地位,因此廉颇很憋屈,他不想受这个窝囊气,于是他先是进攻乐乘,把乐乘打跑了 。但这么做违背了赵王的意图,廉颇在赵国呆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离开了赵国到了魏国 。
廉颇在魏国待了很久,魏王不信任他,你有能力没人给你机会,你有力气没地方使用出来 。
这个时候赵国数次被秦军击败,赵王想到了廉颇,而廉颇也想继续为赵国效力,但是廉颇年纪大了,赵王不知道还能不能用,于是派遣使者去魏国见廉颇 。
郭开知道了以后,用重金去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者到了魏国见到廉颇后,廉颇一顿饭吃了几斗米,十斤肉,并立刻披挂整齐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为国出力 。
赵国使者回到赵国后,对赵王说:“老将军尽管年纪大了,但还很能吃,不过和我坐了一会儿的功夫,就上了三趟厕所 。”赵王听了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召唤他为国效力了 。廉颇后来又到了楚国,还是没能被信用,最后郁郁而终 。
王翦:示弱贪财,无志者存 。最后说说王翦,王翦的军事指挥才能不容置疑,秦灭六国,最难打的仗,最难啃的骨头都是王翦搞定的,楚国的名将项燕就是死在了王翦的手里 。但是秦王政对他也一度有所怀疑,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王翦年龄大了,还能不能打仗,看着李信等年轻将领,秦王政看着王翦这个老头子有点看不惯;第二王翦领兵多年,秦军上上下下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他的权力太大万一有异心将成为极大的威胁 。
面对秦王的担忧,王翦主动放弃兵权,让李信去伐楚,结果李信被项燕击败,秦王政没有办法,又启用王翦 。王翦没有和李牧学,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而是请求秦王多给自己些钱财和土地,让自己和家族的人可以安身立命,并且表现的很贪婪 。秦王放心了,这个老家伙没有什么大的志向,给他钱财和土地就可以满足他的胃口,这样对大家都好 。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善终 王翦最后的下场是什么】进是勇气,退是智慧 。李牧、廉颇、白起都有勇气,但缺乏政治智慧,而王翦不仅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有非凡的政治智慧,因此才有的相对更好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