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读hai还是gai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
战争背景
主词条:楚汉之争、成皋之战、鸿沟之约
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援助 。[1]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2]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 。刘邦也欲西返 。
垓下之战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 。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 。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 。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 。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
刘邦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 。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 。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
战争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 。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 。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

垓下之战读hai还是gai

文章插图
战争过程
汉军攻楚
韩信垓下五军阵图(武备志)
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汉高帝五年,十月为岁首),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 。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
刘邦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 。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 。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却 。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韩信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 。
战争结果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
刘邦安葬项羽于谷城后,就返回定陶,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其军权,并于正月徙封韩信为楚王 。[11-12]公元前202年(汉高帝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称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汉王朝 。(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 。也即汉高祖五年的第1个月为十月,接下来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 。二月为当年的第5个月 。)
战争评价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
【垓下之战读hai还是g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