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旁加益读什么,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亚不为加损。夫不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一个言字旁一个益念shì , 谥 。
形声 。从言 , 益声 。用言论给予褒贬 , 故从言 。本作“谥” 。本义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 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 。
其笔顺是点、横折提、点、撇、横、撇、点、竖、横折、竖、竖、横 , 共12画 。相关组词有很多 , 比如美谥、谥法、谥策、谥名、谥宝、恶谥、谥册、号谥、丑谥、论谥等 。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一、美谥
1、拼音:měi shì
2、释义:褒美的谥号 。
二、谥法
1、拼音:shi fa
2、释义:追谥的准则 。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 , 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 , 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 。
三、谥策
1、拼音:shì cè
2、释义:指谥册 。
四、谥名
1、拼音:shì míng
2、释义:亦作“諡名” 。谥号 。
五、谥宝【言字旁加益读什么,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亚不为加损。夫不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言字旁加益读什么,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亚不为加损。夫不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文章插图
夫千里之远 , 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 , 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 , 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 , 而亚不为加损 。夫不顷久推移 , 不以多少进退者 ,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千里的遥远 , 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 , 不足于探究它的深 。
出处:战国时期·庄周《庄子·外篇》中的《秋水》篇 。
原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 龙少学先王之道 , 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 , 离坚白;然不然 , 可不可;困百家之知 , 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 , 茫然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 , 敢问其方 。”
公子牟隐机大息 , 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 , 入休乎缺甃之崖 。赴水则接腋持颐 , 蹶泥则没足灭跗 。还虷蟹与科斗 , 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 , 而跨跱埳井之乐 , 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 , 而右膝已絷矣 。
于是逡巡而却 , 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 , 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 , 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 , 十年九潦 , 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 , 八年七旱 , 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 , 不以多少进退者 ,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 , 适适然惊 , 规规然自失也 。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 , 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 , 是犹使蚊负山 , 商蚷驰河也 , 必不胜任矣 。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 , 而自适一时之利者 , 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 , 无南无北 , 爽然四解 , 沦于不测;无东无西 , 始于玄冥 , 反于大通 。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 , 索之以辩 , 是直用管窥天 , 用锥指地也 , 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 , 又失其故行矣 , 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 , 将忘子之故 , 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 , 舌举而不下 , 乃逸而走 。
译文: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 , 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 , 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 , 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 , 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 。
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 。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 , 感到十分茫然 。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 , 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 , 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 , 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 , 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 。
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 , 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 , 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 , 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 , 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 。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
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 , 右膝就已经被绊住 。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 , 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 , 说:‘千里的遥远 , 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 , 不足于探究它的深 。
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 , 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 , 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 。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 , 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 , 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 。’
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 , 惊惶不安 , 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 , 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 , 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 , 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 , 必定是不能胜任的 。
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 , 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 , 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 , 不论南北 , 释然四散通达无阻 , 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 , 起于幽深玄妙之境 , 返归广阔通达之域 。
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 , 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 , 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 , 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 , 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
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 , 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 , 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 。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 , 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 , 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 , 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 , 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
扩展资料:
《秋水》篇赏析: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 , 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分两部分 。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 , 一问一答一气呵成 , 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 , 又可分成七个片断 。
第一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 , 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 , 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 , 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第二个片断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 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 , 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
第三个片断至“约分之至也” , 紧承前一对话 , 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 , 常常是“言”不能“论” , “意”不能“察” 。第四个片断至“小大之家” , 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 , 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 , 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
第五个片断至“夫固将自化” , 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 , 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 , 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第六个片断至“反要而语极” , 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 , 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 , 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
第七个片断至“是谓反其真” , 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 , 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 , 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 , 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 , 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 , 各不关联 , 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 , 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 。
全篇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 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 , 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 , 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 , 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 , 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 , 返归无为 , 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