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有条锈病、秸秆锈病、叶锈病三种,是香格里拉县小麦的关键病害之一 。小麦生锈后,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叶绿素被破坏 。许多孢子堆改善了麦叶和稻草的皮肤,损害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严重时,条锈可限产73%-85%,叶锈49%-47%,秸秆锈74%-84%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受侵叶或茎中有鲜黄色、浅棕色或棕色的夏孢堆,皮肤开裂,细胞漂浮,锈迹状 。后期病部还形成了黑色冬孢子堆 。群众总结了三种锈病夏孢子堆,称之为锈形叶锈乱,秸秆锈是大红斑 。(1)产生常规小麦锈菌的冬孢子一般失效,主要是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过冬 。三种锈菌夏孢子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不同,因此越夏、过冬地区也不同 。夏孢子能抵抗低温,不耐热,一般旬平均气温超过23℃它既不能生存,所以在许多冬麦地区不能越夏,在小麦收获之前,夏孢子随风蔓延到高海拔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为19月份)℃以下),在冬麦区自生麦和春麦上越夏 。秋季,夏孢子随气旋传播到平地冬麦区,伤害早播麦苗,用菌丝体埋伏在麦苗体内,造成夏孢子在春季奔跑传播的危害 。叶锈菌的夏孢子比秸秆锈菌耐低温,比条锈菌耐热,在适当范围内,耐热,耐低温,所以在许多冬麦地区可以生麦苗越夏,可以附近感染秋苗 。冬季过后,明年气温升高,过冬菌源再次造成夏孢子堆散播危害 。秸秆锈菌的夏孢子对高温和低温非常敏感 。南方不容易越夏,北方也不容易过冬 。因此,秸秆锈菌应通过夏孢子传入迟熟春麦和自生苗,并在秋季传入冬麦区 。冬季过后,春季逐渐传入春麦区 。(2)标准小麦锈病的早期和严重程度完全取决于寄主、病源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 。1、寄主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不同 。大规模种植疾病是导致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 。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有抵抗力,对其他地区的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抵抗力 。此外,由于细菌的变异也会形成新的生理品种,通常会导致抗病品种抗病能力的下降或消退 。因此,有必要对细菌生理品种的分布和变化进行定期研究 。2、菌源多,致病性强,是锈病流行的前提 。小麦锈病是一种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但这些小种高致病性常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小种,导致原抗病品种抗性缺失 。3.自然条件湿度:三种锈菌必须在叶片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寄主 。因此,结露、降雾和雨天都有利于生锈 。温度:产生三种锈病,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条锈病最适合9-16温度℃,叶锈病为15-22℃,秆锈病为18-25℃,因此,一般春季条锈病最早,叶锈病第二,秸秆锈病最晚 。种植管理:一般地形低洼,土层粘稠,排水不良,基肥施用过晚,植物密度高,阴暗,生长细嫩,成熟延迟,有利于细菌的进入和危害,病情严重 。(3)防治方法:1、根据当地标准有效采用抗病品种,尽量选择多种可抗生理品种,既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品种 。还要创造种子田,避免抗绣良种掺杂和缺乏抗性 。在推广抗病品种时,要做好品种的合理配置,避免品种2.解决田间菌源问题,改善麦地管理 。冬小麦过冬前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核心,彻底清除,防止传播 。立即注水和排水 。合理施肥,防止偏施基肥和过迟施肥,避免贪青迟熟,加重锈病危害 。麦收后及时深松,解决麦地自生麦苗问题 。减少越夏菌源 。3.药物预防小麦拔节后,做好田间调查,如降水较多,田间有病害,应及时进行药物预防 。常见药物:3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g,发病初期加水50kg,第一次服药,第二次服药;丙环唑乳油25%,1亩34ml,加水75kg,喷雾;25%粉锈宁1000倍液,一次用药后防效可保持30多天,同时预防白粉病 。选择干拌种方法,对苗期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15%三唑酮可湿性粉55-60g,或25%粉锈宁可湿粉120g,拌100kg麦种,搅拌后闷1-2小时种植,麦地应在获得前15-20天终止药物预防 。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