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华为阿里腾讯背后的“隐形巨头”:市值超200亿,拥有8.5万名员工

华为|华为阿里腾讯背后的“隐形巨头”:市值超200亿,拥有8.5万名员工

文章图片

华为|华为阿里腾讯背后的“隐形巨头”:市值超200亿,拥有8.5万名员工

外包(Outsourcing)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商业用语 , 指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行为 。 截至去年底 ,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395万人 , 同比增长8%;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898万人 , 占比64.3% 。
互联网相关的外包人员在数百万量级 。 相较于大厂对学历、资历及工作经验的高要求 , 软件外包的门槛较低 。 外包人员常以“外派”的形式 , 到客户公司“驻场” 。 对于大厂而言 , 这样可以降低营运成本 , 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更多资源 。
庞大的需求由此催生了中软国际、博彦科技、法本信息等头部企业 。 2022年3月 , 资本市场上又多了一家外包上市公司——软通动力 , 截至29日 , 总市值达到232.56亿元 。

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国内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 , 05年成立于北京 , 目前在全球40余个城市设有近百个分支机构和超过20个全球交付中心 , 员工8.5万余人 。
软通动力主要提供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包括咨询与解决方案、数字技术服务和通用技术服务)、数字化运营服务(即人力外包业务) , 在通讯设备、互联网服务、高科技与制造等10余个重要行业 , 服务超过1000家国内外客户 , 其中200余家是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 。

提起软通动力 , 自然绕不开创始人刘天文 。 上世纪60年代他出生于湖北荆门市京山 , 21岁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 , 进入麻省大学电机系攻读硕士 , 紧接着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获得MBA学位和SLOAN FELLOW荣誉 。
90年代中期 , 刘天文回国发展 , 先后担任西门子集团旗下两个事业部总经理 。 90年代末 , 他与三位合伙人创办了亚商在线 , 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 , 公司处境艰难 。 刘天文意识到 , “互联网有前景 , 但要先活下去” , 于是把目光瞄向IT服务业 。 他同其他三四位同事共同出资150万元创办了软通技术(软通动力的前身) , 从咨询服务起家 , 为客户提供财务系统的软件、解决方案 。
凭借不错的海外及MBA背景、人脉 , 拿到了香港飞机维修公司离岸外包项目 , 紧接着又与当时的安达信公司一起签下另一份大订单——中油财务公司管理系统 。 手握两份大订单 , 他迅速成立了一个30人的团队开始开发软件 , 成功进账近千万元 。
通过5年的苦心经营 , 软通动力从30人发展到1600人 。 紧接着借助外延并购的手段快速扩张 , 进入软件外包行业 。 他们先后将联合创新、上海杰峰、 Akona Consulting、深圳星荣和等多家公司收入囊中 , 成功收获微软、华为两大客户 。

如今 , 软通动力的主要客户包括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中行等各行业龙头 。 其中 , 华为是其第一大客户 , 贡献营收占比连续多年超过50% 。 值得一提的是 , 软通动力是首批鸿蒙智联生态的解决方案商 , 提供包括软硬件、服务、连接等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
当然 , 过于依赖单一客户 , 可能会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 去年软通动力实现营收166.23亿元 , 同比增长27.88%;净利润为9.38亿元 , 同比下滑25.50% , 主要原因就是华为处于战略转型时期 。
【华为|华为阿里腾讯背后的“隐形巨头”:市值超200亿,拥有8.5万名员工】另一方面 ,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增加 , 也是影响当期公司净利润的因素之一 。 归根到底 , 软件外包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 比拼的都是人力成本 。 软通动力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 , 于是在提供传统的技术服务基础上 , 加速迈向价值链高端赛道 , 聚焦以云服务、移动应用及智慧城市、数据治理与商业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新业务领域 , 进而实现IT服务模式创新 。 不过 , 想要从软件外包转向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