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网“疫情防控‘吃紧’|加速病毒检测,“宅校”科研一刻不停,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本文转自:文汇网
本文转自:文汇网“疫情防控‘吃紧’|加速病毒检测,“宅校”科研一刻不停,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文章图片
“疫情防控‘吃紧’ , 我们做科研的有责任‘跑’得更快 。 ”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微纳光学与生物芯片实验室 , 博士生杨波手里拿着15厘米长的透明“尺子” , 正在做着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相关实验 。 这个不起眼的“尺子” , 其实是一块“连续流式PCR芯片” , 可以用来协助检测新冠病毒 。
开启“宅校”生活的科研工作者们 , “宅”在寝室做数据、“宅”在办公室开组会、“宅”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 , 在科技战疫中“紧追不舍” 。
争取实现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 , 更快更高效
杨波介绍 , 在进行核酸采样的时候 , 棉签上沾湿唾液 , 但是唾液中所含新冠病毒的分子量并不如老百姓所想的“全是病毒” , 而是需要进行前期的分子“扩增”才能更有效进行检测 , PCR芯片就是对病毒进行“爆炸式扩增”的重要步骤 。
“目前我们对单一样品的扩增时间是2分钟 , 同类研究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 , 属于比较创新的成果 。 但是 , 我希望进一步实现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 , 也就是更快更高效 。 ”杨波说 , 为了这个目标 , 他将继续“泡”在实验室里 。
“你可以尝试把它改成‘同心圆’结构 , 这样就可以实现6-10个样品同时检测的功能 。 ”他的导师、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教授在一旁指导 。
本文转自:文汇网“疫情防控‘吃紧’|加速病毒检测,“宅校”科研一刻不停,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文章图片
不止于此 , 在庄松林院士的带领下 , 张大伟项目组与上海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设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目前研发了全自动核酸提取仪 , 该仪器可以实现每30分钟采样96管、小于18秒采样1管的功能 , 每日最高处理采集管量高达15000以上 , 以科技硬实力为抗击疫情贡献智慧 。
此外 , 他还同时联合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古巴生物医药集团 , 承担国家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CIGB-500防治COVID-19心脏和肺脏的急、慢性并发症研究” , 为新冠疫情患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帮助 。
“如果我们能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 , 就是真正的学有所用”
眼下 ,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赵来军团队 , 正在协助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对前一天的新增病例进行坐标定位 , 帮助实现文本地址信息的数字化转变 , 有助于对疫情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进行研判 。
“这个工作量很大 , 基本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2点钟之后 。 ”在团队成员之一的闵萌萌看来 , 大家没有因为“连轴转”而疲惫 , 反而都干劲儿满满 , “一方面是在学校也能‘线上’助力疫情防控 , 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 另一方面参与到抗疫‘实战’中 , 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 ”
本文转自:文汇网“疫情防控‘吃紧’|加速病毒检测,“宅校”科研一刻不停,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文汇网“疫情防控‘吃紧’|加速病毒检测,“宅校”科研一刻不停,上海理工大学师生以科技助力疫情防控】“全球60个国家应对新冠疫情的卫生系统韧性评价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疫韧性评价研究”“信息传播对疾病传播趋势的影响”……这些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且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术论文 , 均出自管理学院研究生之手 。
“疫情防控 , 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 , 我们老师和同学们不应仅仅是按时核酸的‘配合者’、关注疫情发展的‘旁观者’ , 而是要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 能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上海疫情防控多做贡献 , 学以致用 , 是我们的责任义务和光荣 。 ”赵来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