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中子星是一类威力仅次于黑洞的天体 , 它们是大质量恒星完成主序期使命之后形成的 , 它的前身也和其它大多数恒星一样 , 依靠着内部的核聚变源源不断地向四周释放光和热 , 在此过程中积累由氢到铁众多元素 。 由于其巨大的引力 , 凡是靠近它的天体 , 都会被撕裂或者引爆 , 而如果我们从中子星上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 , 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从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恒星可以演化为中子星
恒星内部之所以能够进行核聚变 , 一方面来源于可以为核聚变提供原料的物质 , 这部分物质是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 , 逐步从星际空间中的巨大星云团中吸聚的 , 其中包含着大量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 , 这些物质随着越聚越多 , 为产生核聚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另一方面 , 要有可以触发核聚变的温度条件 , 随着核心区物质越聚越多 , 在引力作用之下开始发生坍缩 , 在此过程中推动内核温度和压力的逐步提升 , 当核心区温度达到1000万摄氏度以后 , 就会触发最轻物质-氢原子的核聚变临界 , 从而形成核聚变反应 。
如果从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文章图片
如果这个核心区所吸聚的物质总量不多 , 达不到产生核聚变的条件 , 则恒星不会形成 , 而这个核心最终可能会变为“失败”的恒星-褐矮星、恒星的行星或者卫星 , 甚至更低一级的小行星 。 经科学家测算 , 那些质量在太阳质量0.08倍以下的星体 , 不会形成恒星的 。 在一个恒星系中 , 其处于绝对核心的中心天体-恒星 , 所吸聚的星系质量 , 一般都会达到整个星系的98%以上 , 就像太阳系 , 太阳的总质量达到了整个恒星系的99.86% 。
如果从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文章图片
恒星内部的核聚变 , 其开始的标志就是氢原子的核聚变 , 4个氢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形成1个氦原子核 , 同时释放出3个光子和相应能量 。 维持恒星内部核聚变的条件 , 主要依赖于内部的温度 , 而在聚变过程中 , 随着输入性物质总量的不断减少 , 其内部温度也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 从而通过核聚变向外产生的辐射压不足以支撑向内的外壳重力作用 , 引发一定程度的坍缩 , 在坍缩过程中 , 恒星外层的物质可以作为核聚变的补充物质来源 , 同时由于坍缩也进一步加大了内核的温度和压力 , 从而可以维持恒星内部核聚变的持续进行 。
如果从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文章图片
如果恒星的总质量较小 , 那么 , 能够推动恒星核聚变的物质总量是有限的 , 到最后外部就没有多余的物质补充进来 , 这样的话 , 恒星的核聚变就会终止 。 所以 , 质量较小的恒星 , 其核聚变的产物只能坚持到氦 , 最后形成红矮星 。 而如果恒星的质量越大 , 辐射压和外壳重力的平衡作用就会越持久 , 坍缩作用和恢复核聚变这个拉锯战的周期也就越长 , 内核的温度也就会越高 , 从而可以推动更重的元素作为核聚变的物质来源 , 于是在氦之后还可以有碳、氧 , 比如我们的太阳核心最后可以形成这两种元素 。 质量再大一点 , 聚变的产物还可以依次是氖、镁、硅、磷、硫等 , 一直到铁为止 , 因为铁的比结合能最高 , 一旦形成铁 , 则因其聚变释放的能量要低于需要输入的能量 , 恒星核聚变就失去了能量来源 , 恒星的生命也就走向了尽头 。
如果从中子星上取1立方厘米的物质,放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