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

【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

文章图片

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

文章图片

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

文章图片

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

文章图片

喜马拉雅|3年烧掉近100亿,喜马拉雅“声”意难做

从2020年起 , “耳朵经济”这一概念开始火了起来 。 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音乐(TME.US)、网易云音乐(云音乐 , 09899.HK)、字节跳动、快手(01024.HK)、B站(09626.HK/BILI.US)等都纷纷布局在线音频赛道 。
但在线音频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现在来看 , 当年巨头们推出的各式新平台 , 基本上都没激起太大浪花;而行业“老玩家”们 , 如今日子也过得不太好 。
比如 , 中国音频第一股荔枝(LIZI.US) , 2020年1月17日在美上市时发行价为11美元/股 , 而截至2022年4月1日收盘 , 已跌至1.46美元/股 , 总市值仅剩7402.32万美元 。
行业“老大哥”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 , 同样一波三折 。
近日 , 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 , 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三次提交招股书了 。
最初 , 喜马拉雅打算赴美上市 , 并在2021年4月向纳斯达克提交了上市申请 , 但随后又主动取消了申请 。 同年9月 , 喜马拉雅转投港交所 , 但交表之后却一直没有进一步动作 , 直到今年3月份 , 届满6个月的招股书因审计数字过期而失效 。
而三战IPO , 就喜马拉雅递交的最新招股书来看 , “成绩单”愈发不理想 。
招股书显示 , 2019年-2021年 , 喜马拉雅的营收分别为26.98亿元、40.76亿元和58.57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9.25亿元、28.82亿元和51.06亿元;经调整近三年亏损额分别为7.48亿元、5.39亿元和7.59亿元 。 企业挣钱的速度远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
红星资本局将通过拆解喜马拉雅的“收支” , 探讨喜马拉雅为何赚不到钱 , 以及曾经备受追捧的“耳朵经济” , 究竟价值几何 。
(一)
喜马拉雅的“开源”之困
招股书显示 , 目前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 分别是订阅、广告、直播、创新产品及服务 , 2021年全年各项收入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1%、25.4%、17.1%、6.4% 。 订阅付费是目前喜马拉雅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
下面 , 我们将会对企业分业务展开具体分析 , 探讨这些业务能为喜马拉雅的未来带来多大的想象空间 。
来源:招股书、红星资本局
①订阅收入:付费人数与付费金额的博弈
所谓的订阅收入 , 由会员订阅与付费点播两部分构成 。 财报显示 , 2019年-2021年 , 喜马拉雅订阅服务收入分别为12.74亿元、20.07亿元和29.92亿元 , 占总营收比分别为47.2%、49.2%和51.1% 。 也就是说 , 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在不断增长 , 对总营收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 。
但在订阅服务中 , 付费点播收入占总营收比却在不断下滑 , 从2019年的25.2%跌至2021年的18.1% 。 而推动订阅收入营收贡献增长的 , 主要是会员付费 , 该项收入占总营收比由2019年的22%增长至2021年的33% 。
来源:红星资本局
平台想要获得更多的订阅收入 , 有一个前提、两个方法 。 前提是平台的内容足够优质;两个方法是 , 要么平台的付费用户足够多 , 要么单个用户的付费金额足够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