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水族传统习俗知识 水族服饰文化习俗

水族服饰习俗,是水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文化习俗 。与此同时,也折射出水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的综合情况 。水族男子服饰特点,据《唐书·南蛮传》描述:‘丈夫衣服有杉袄,大口袴,以锦绣及布为之 。’

明清时期水族传统习俗知识 水族服饰文化习俗

文章插图
一、生活习俗
【明清时期水族传统习俗知识 水族服饰文化习俗】水族服饰习俗,是水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文化习俗 。
与此同时,也折射出水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的综合情况 。
水族男子服饰特点,据《唐书·南蛮传》描述:‘丈夫衣服有杉袄,大口袴,以锦绣及布为之 。’
在水族历史上,关于男子服饰的记载描述与这有很大的相同的地方,水族男女的发饰都是“……椎髻,以绑束之” 。
清时,政府曾强令水族改变服饰 。其中,男子的服饰受到很大的影响,水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 。
据《百苗图》记述,“清代以前水族地区男子穿‘和尚领’无扣长杉,留长发并挽于发顶 。”水族妇女的服饰则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
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被传承保留了下来 。
清代时候水族妇女大多穿的是对襟的、无领的、宽袖银扣短衣,并系有腰巾;衣料主要是水族自己种植的靛蓝和水族妇女自己织的土布即为水族土布,以青蓝色为主色 。
中年妇女多把长发梳成一把盘绕于顶,外包布长条头巾,以青白黑为主 。
如《黔南识略》记载:清朝时候水族“妇女挽发盘头,笼以木梳,色尚青 。”下身穿百褶裙,裹腿,脚穿翘尖鞋 。
据《黔记》中记载;水族妇女穿的是“桶裙短衣,四周俱以花布缀之 。”
这说明了在清代,水族妇女主要是以穿裙为主,并且服饰大多是蓝色或是藏青色 。
水族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民族,种植历史悠久 。在水族地区民间流传众多水稻来源的民歌 。
如《造五谷》中唱到:“远祖父,乞求天仙,远祖母,去找尧舜,天仙送,五谷种子,尧帝给,耕牛农具,……,从那时,才种粮食” 。
水族人喜爱糥食,以糯米为主食;祭祀、过节等以糯米为主要供品,以示隆重 。
清代中叶以前,水族地区种植的是糯稻,之后由于糯稻的产量低,不适应人口增长而逐渐减少 。
如《古州厅志》当中记述,水族地区“食糯谷,舂甚白,…… 。”又如水族古歌《造粮造棉》中“糯米种,栽深水中” 。
水族人喜酸、喜饮酒 。水族酸有辣酸、毛辣酸、鱼酸、臭酸等 。其中辣酸最受欢迎 。酒主要以糯米为原料,以糯米酒为最佳 。
水族地区一般都是以族而居,相同血缘的村寨接连为特点 。水族地区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木楼即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人居住在楼上,下层主要是饲养家畜 。
《赤雅》说,水族地区的住宅为“人栖其上,牛羊犬其下 。”,由此可见,水族地区房屋为 。干栏式建筑,到清代,干栏式建筑以成为普遍居住方式 。
水族《造屋歌》记载的“远祖人,……,洞内居住,…… 。”因而水族村寨也多是建在半山腰上,村内多有鱼塘,果树 。
民间有“苗住山顶汉住坝,半山腰住的是水家”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