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是个怎样的人 朱棣的媳妇是谁的女儿

朱棣的媳妇徐氏出身将门,她的父亲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的徐达 。在这样优秀基因的加持下,自幼得到悉心教育的徐氏,不仅饱读诗书,还懂军事,了解治国安邦的道理 。

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是个怎样的人 朱棣的媳妇是谁的女儿

文章插图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四天后,朱棣在南京正式登基为帝 。到了十一月三十日,朱棣才下旨正式册封燕王妃徐氏为皇后 。
朱棣登基的时间和册封皇后的时间为何相差五个多月呢?
这是因为朱棣是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入主南京的,而在这四年内,燕王妃徐氏一直在帮朱棣镇守北平 。
换句话说,朱棣在南京登基的时候,徐氏还在北京城呢,她人没有到,册封大典就举办不了 。
所以,等朱棣收复山东、河南等地后,再派人把徐氏接到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下旬了 。
在礼部的一番紧张筹备后,徐氏终于被册封为皇后 。
她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后(不含追尊),也是明朝历史上,出身最高的皇后,后世称之为仁孝皇后或徐皇后 。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为徐皇后准备的册封大典异常隆重,自古以来,皇后用的都是金宝龟纽(“凤印”上的印纽),就连明朝的开国皇后马氏也是如此 。
但朱棣觉得金宝龟纽不足以彰显徐皇后的尊荣,下旨让礼部赶制盘龙纽 。
不仅如此,朱棣还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册封徐氏为皇后的诏书,用以昭告天下 。明清两代册封皇后时,单独昭告天下的,徐皇后是第一人 。
在册封诏书上,朱棣甚至用“朕登大宝,允赖相成”这样的字眼,意思是自己能当上皇帝,多亏了徐氏的辅佐 。
朱棣的种种做法,把徐皇后拔高到古代皇后从未有过的高度 。
历史上的徐皇后,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皇后,她去世后,朱棣17年再未立后,每每提及徐皇后,朱棣都无限怀念和怅然 。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分享明成祖朱棣之妻徐氏,希望通过史料的重现,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位古代贤后 。
一、徐氏诸生魏公女,太祖赐婚皇后宠仁孝皇后徐氏(徐皇后)乃明朝开国名将、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的长女,很多影视剧中将她命名为“徐妙云”,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徐氏的闺名,《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 。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
在明朝,所谓“诸生”,指的是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有资格进入府学的生员 。
徐氏的父亲徐达乃开国第一武臣,他文武双全,不居功、不结党、不骄奢,深谙为臣之道 。
作为徐家的第一个孩子、徐达的长女,徐氏从小便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 。因为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因此被称为“女诸生” 。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徐氏记忆力超群,读书时能过目不忘,一览成诵 。
她的弟弟徐辉祖、徐增寿都对大姐的学识十分佩服 。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稳定君臣关系,便有意和大臣联姻 。
例如,太子朱标联姻常遇春家族,秦王朱樉联姻邓愈家族等,徐达作为开国六公之一,自然不会被朱元璋忽略 。
朱元璋听闻徐达长女的才学和修养极高,便召徐达入宫 。《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
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 。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 。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 。”达顿首谢 。
朱元璋对徐达说:“我们俩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契合者,大多都结为姻亲,我知道你有个好女儿,能把她许配给我的四子朱棣吗?”徐达听完后,立即叩头拜谢,朱棣和徐氏的婚约,便由此达成 。
和古代传统夫妻不同的是,徐氏和朱棣在婚前已经非常熟悉了 。
洪武六年,徐氏便被马皇后选入皇宫为女官,在马皇后跟前聆听了三年的教诲 。在当时,这是勋贵家族中莫大的荣誉,当年,徐氏才12岁 。
在永乐二年成书的《高皇后传》中,提到徐氏“日侍左右,独被宠眷”,可见,徐氏在马皇后跟前并非传统的侍女,凭朱家和徐家的关系,马皇后或许把徐氏当作女儿看待 。
《明史》也记载:
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 。高皇后深爱之 。
在徐氏入宫三年之后,洪武九年,徐氏正式被册封为燕王妃,和燕王朱棣完婚 。至此,她正式成为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媳妇,马皇后对徐氏特别珍爱 。
婚后第二年(洪武十年),徐氏生下她和朱棣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不是朱高炽,而是朱棣的长女、朱高炽的姐姐,后来被封为永安公主 。
又一年(洪武十一年),徐氏生下朱高炽 。当时,朱棣还在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听闻徐氏产下一子,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 。
在洪武十三年,徐氏随朱棣去北平就藩,从此,朱棣要发挥他藩王的作用,而徐氏则要辅佐朱棣,让后者成为大明朝一位合格的藩王 。
徐氏到北平之前,已怀有身孕,在北平,徐氏先后又生下两子三女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人生中的前7个孩子,都是徐氏所生 。
换句话说,徐氏在洪武十八年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咸宁公主之前,朱棣的其他庶妃并没有生孩子 。
徐氏在8年之间,连续为朱棣生了7个嫡子嫡女,这足以证明他和朱棣的感情历久弥坚 。
从徐达的长女,到马皇后的女官,从朱元璋的儿媳妇,到北平燕王府7个孩子的母亲,徐皇后的前半生是丰富的,事实证明,她的后半生更加辉煌 。
二、将门虎女守北平,燕王正妃封皇后由于北平是元朝旧都,燕王府的规模也颇大,朱棣刚到北平时,和地方官、军方的交接事务已经忙得焦头烂额 。
而徐氏则负责燕王府内的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事务 。
每当朱棣回到王府,看到府内诸多事务井井有条,都为自己娶了个好媳妇而欣慰 。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说徐氏:
“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棣在修身齐家之余,才能治理好藩地,才能参与平定“天下” 。对于藩王来说,一位好的妻子,在“齐家”、“治国”方面至关重要 。
另外,徐氏的生活习惯非常简朴,她“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徐达多次来北平练兵,马皇后也常常派宫人来北京探望孙子,他们对徐氏的作风都非常满意 。
徐氏是名将徐达的长女,自幼耳濡目染,行事也颇有将门虎女之风 。
建文元年,朱允炆以激进的手段削藩,不仅连削5位藩王,甚至逼死了湘王朱柏,朱棣在北平惴惴不安,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最终决定起兵靖难 。在谋划期间,徐氏也参与了其中 。史载: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 。”
意思是,徐氏提的计策,大多符合朱棣的心意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转战南北,徐氏和长子朱高炽的任务就是替朱棣守住北京城 。
建文元年九月,朱棣带领张玉、丘福等精兵强将奔袭大宁,南军主帅李景隆趁北平空虚,率大军围攻北平城 。
世子朱高炽带领城内的老弱病残守城,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明面上,战功是朱高炽的,实际上,徐氏在背后出力甚多 。《明史·仁孝皇后传》中记载:
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 。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
意思是说,朱高炽是以世子的身份在城头上奔波,但是具体的防备策略,大多听取母亲徐氏的意见 。
当时李景隆攻城甚急,城中都是老弱病残,徐氏慷慨激昂地劝说城中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给他们每人发一副盔甲 。
徐氏甚至亲自登城门督战,城中妇孺百姓在徐氏的激励下,抛石块,掷瓦砾,和南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坚持到了朱棣回京 。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徐氏作为将门虎女的气魄 。
笔者认为,李景隆的大军之所以攻不破由老弱妇孺坚守的北平城,一方面是徐氏和朱高炽指挥得当,另一方面还要感谢徐氏的身份 。
试想,明朝的大小将领或者他们的父辈,哪个没有在徐达的麾下待过?徐达的女儿只要站在城楼上作个揖,南军将士也得给几分颜面 。
所以,南军将领瞿能在快攻破张掖门的时候会退兵,所以李景隆会在围攻两个月仍破不了城 。
不得不说,能娶到徐达的长女为妻,是朱棣之幸 。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朱棣每次出征,徐氏都会守好朱棣的老巢,让朱棣没有后顾之忧 。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为帝,当时铁铉等建文旧臣仍在江北,朱棣没有第一时间将徐氏接来,待局势稳定后,徐氏才到达南京 。
为了彰显对妻子的礼遇,朱棣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亲自到江边迎接母亲,朱棣则亲自到宫门口迎接妻子 。
十一月三十日,朱棣为徐氏举办册封大典 。在典礼上,朱棣不仅给皇后使用盘龙纽印,还命礼部单独在承天门昭告天下 。朱棣在册封徐氏为皇后的册文中说道:
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一句,“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囊括了朱棣的千言万语 。明朝皇后中,不乏才德兼备者,然而,德才兼备还拥有一定军事能力的皇后,除了徐氏还有谁?
三、辅君治国安天下,心怀仁善益生灵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出自普通乡绅家庭,建文帝的皇后马氏乃光禄少卿马全之女 。
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明朝皇后大多从普通的士大夫家中挑选,所以,徐皇后作为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中山王徐达之女,她成了大明32位皇后中出身最高的一位 。
徐皇后自幼熟读经史,陡然间成为皇后,并没有让她丢失自我 。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和在北平一样,每日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不仅管理好内宫,还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影响朱棣 。《明史·仁孝皇后传》云:
王即帝位,册为皇后 。言:“南北每年战斗,兵民疲敝,宜与休息 。”
徐皇后认为,连续4年的征战,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局势已经稳定,就应该减免税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
不仅如此,徐皇后还召集大臣的夫人入宫,要她们多劝谏夫婿爱护百姓,徐皇后说:“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 。”
《孟子》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
作为一国之母,徐皇后能够怜爱天下苍生,实乃生民之幸 。
朱棣登基之初,对建文旧臣采取了打压态度,徐皇后听闻后,谏言道:
“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
徐皇后的意思是说,朝廷的臣子都是太祖皇帝留下来的,你作为帝王,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而不是选自己的亲信 。
徐皇后的这番话对朱棣影响很大,永乐初年的著名文臣,例如解缙、杨士奇、杨荣、胡广、黄淮、夏原吉、金幼孜等人,无不是建文遗臣,他们愿意为朱棣所用,朱棣也充分信任他们 。
这些人组建的班底,对朱棣打造“永乐盛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
一日,朱棣忙到很晚才下朝,甚至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徐皇后询问原因,朱棣说:“吏部今天按照资历选拔了二十多个人做郡守,朕光看他们的履历都看了半天 。”
徐皇后在侍奉完朱棣用饭后,委婉地说:“我认为,选择地方官,应该选择那些德才兼备、敢于为民请命的人,而不是主要看官员的资历 。如果一味地论资排辈,很容易导致人才被埋没 。”
朱棣听完,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朱棣着力培养有才能的地方官,如宋礼(山西按察司佥事)、金纯(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吕震(北平按察司佥事)等永乐朝名臣,都是朱棣从地方官任上拔擢而来 。
关心百姓疾苦,培养国家人才,徐皇后在这两个方面对朱棣有着较深的影响 。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曾回忆皇后“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可见,在朱棣的内心,皇后不仅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治国理政的亲密伙伴 。
《大学》中有一句话: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意思是,封建社会的女子虽然整日不出门,但她良好的修养和教育对于家中男子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历史上的徐皇后,就是如此 。
四、坤宫正位诫外戚,抚子养女赖相成徐皇后除了是明朝的皇后、朱棣的妻子之外,她还是徐家的女儿以及孩子们的母亲 。
徐皇后被册封后,一直反对朱棣封赏徐家子弟 。徐皇后的四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因给朱棣传递情报而被建文帝所杀 。
朱棣登基后,想追封徐增寿为公爵,在征求徐皇后的意见时,徐皇后坚决不同意,“后力言不可” 。《明史》云:
帝不听,竟封定国公,命其子景昌袭,乃以告后 。后曰:“非妾志也 。”终弗谢 。
结果,朱棣在没有告知徐皇后的情况下,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徐增寿之子徐景昌袭爵 。
若是其他皇后,得知娘家侄子被封了爵位,定然欣喜 。但徐皇后得到消息后,并没有给朱棣谢恩,因为她认为朱棣过分封赏自己的娘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 。
永乐元年的元旦,勋贵们入宫谢恩,徐皇后特地将徐景昌留下,叮嘱他一定要恪守外戚本分,教育好子子孙孙要做大明朝的柱石,不可有非分之想 。
面对姑母的教诲,徐景昌也铭记于心,终明一朝,定国公一脉对朱明家族忠心耿耿 。
明朝末年,第九代定国公徐允祯为保护京城被李自成所杀,定国公一脉也算没有辜负徐皇后的期望 。
作为母亲,徐皇后对三个儿子也颇为费心 。永乐二年,长子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徐皇后便教导朱高煦和朱高燧要担当藩屏帝室的重任 。
为了不使朱棣和太子之间有罅隙,徐皇后建议用朝臣兼任东宫辅臣 。朱高燧后来回忆说:
兄弟(指朱高煦和朱高燧)终日侍(徐皇后)侧,不敢逾越,惟聆母后教训 。
意思是,朱高煦和朱高燧虽然跋扈,但在徐皇后在世时,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
虽然徐皇后对朱高燧非常严格,但朱高燧提及亡母(徐皇后)仍是说“鞠育之恩昊天罔极” 。
据朱高燧回忆,他永乐二年启程去藩地彰德时,母亲徐皇后含泪为他送别,母子二人挥手悲泣 。可见,徐皇后和孩子们的感情至深 。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孙,从小在皇宫中长大,深受祖母疼爱,宣德年间,朱瞻基拜谒皇陵 。
在祖母徐皇后的陵前久久不愿离去,对大臣们说:“皇祖妣同历艰难,弼成国家,抚育朕躬,慈爱备至 。”言语之间洋溢着浓浓的孺慕之情 。
徐皇后除了抚养过自己的三子四女外,还抚养过一位妹妹,此人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女宝庆公主 。
朱棣登基时,宝庆公主只有八岁,因为她的母亲早逝,朱棣便把宝庆公主交给徐皇后抚养 。
虽是小姑子,徐皇后几乎把她当女儿 。后来徐皇后去世,宝庆公主哭得几次晕厥 。待宝庆公主出嫁时,朱棣命太子朱高炽亲自送嫁,尊荣无限 。
朱棣之所以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爱徐皇后,从宝庆公主对徐皇后的感情可以看出,徐皇后不仅心系天下,在私德方面也无可挑剔 。
朱棣曾说: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 。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妻子陪伴他30年,助他登上大宝后,她却只当了5年的皇后 。
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永乐五年六月,徐皇后重病不起,太医们轮番诊治仍不见好转,朱棣一方面大赦天下为皇后祈福,另一方面下诏广招天下名医入宫 。可是,天不假年,徐皇后在当年七月初四那天去世了,年仅46岁 。
徐皇后去世前,说了两段遗言,第一段是给太子朱高炽说的:
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
意思是,我此生最大遗憾是没有机会再随皇帝(指朱棣)回一次北平,当年,北平城的那些妇孺百姓和我一起守城,我没机会报答和赏赐他们,这件事就交给你(指朱高炽)替我完成了 。
朱高炽听完,泣不成声,答应一定帮母亲完成心愿 。
两年后,朱棣北巡,朱高炽留在京城监国,在朱棣临行前,朱高炽特地准备丰厚的礼物和财帛派人随朱棣的车驾运到北京,赏赐给了当年守城那些妇孺和将士家眷,算是帮母亲完成了心愿 。
可叹,作为将门虎女,徐皇后临终前仍不忘回馈士卒,中山王徐达之女,果然名不虚传 。
徐皇后的第二段遗言是留给丈夫朱棣的,她说:
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
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太平,但民生仍没有恢复,希望陛下能够多体恤百姓 。
另外,陛下应该广纳贤才,对宗室子弟要友善 。最后,徐皇后表示她即将离去,不能报答朱棣对他的恩情了,希望朱棣不要骄纵她的娘家人 。
徐皇后去世时朱棣握着她的手 。一代雄主,竟几度呜咽,趴在床头哭得像个孩子 。
徐皇后去世后,一直停灵在南京,永乐十一年二月,长陵地宫修建完成后,朱棣将徐皇后的梓宫葬于长陵 。
因此,徐皇后不仅是明朝十三陵中安葬的第一位皇后,也是十三陵中安葬的第一人 。
此后数年,朱棣每每提及徐皇后,都充满无限的怀念和怅然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又做了17年的皇帝,但再也未能立皇后 。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临终前,朱棣交代张辅、杨荣等人,一定要让他和徐皇后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 。
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我想,朱棣和徐皇后的感情,大概是如此吧 。
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很多人对朱棣以及支持他的人有一些成见 。
笔者认为,靖难之役是明朝内部的斗争,我们在评价朱棣“篡位”或朱允炆“无能”的时候,并不影响对他们身后那些忠贞之人的肯定 。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靖难之役推动了明朝的历史发展,就否定那些对建文帝忠贞之臣;也不能因为靖难之役是无意义的皇室内斗,就将那些支持朱棣的人说得一文不值 。
而在当时的立场上,徐皇后和朱棣都是建文帝削藩的受害者,作为妻子,徐皇后支持朱棣本,公于私,都应该被后人所理解 。
徐皇后嫁给朱棣28年,加上她在马皇后膝下受教的3年,她一共陪伴朱棣长达30年之久 。
在这30年里,她为朱棣生儿育女,为朱棣管理王府,为朱棣镇守北平,助朱棣治理天下 。
朱棣给予她最高的荣宠,同时,她也创下了三大记录:(一)明朝出身最高的继皇后;(二)明清两代第一位册封时单独昭告天下的皇后;(三)明朝第一位入藏十三陵的皇后 。
按照传统观念来说,徐皇后绝对是一位“旺夫”的妻子,朱棣有妻如此,实乃三生有幸 。
徐皇后在永乐时期,曾扩充马皇后编撰的《内训》,用以教导后宫诸妃,同时,她还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用以教化百姓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
意思是,古代士大夫成功三大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 。
【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是个怎样的人 朱棣的媳妇是谁的女儿】徐皇后虽然不是男子,但作为曾经的“女诸生”,她同样是伟大的,是成功的,是值得后世尊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