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劝学篇中,以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影响最大 。它首发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其原文如下: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铁杵成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文章插图
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铁杵成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劝学篇中,以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影响最大 。
它首发于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其原文如下: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
象耳山在四川省眉山市境内,海拔1236米,李白出生地离此不远 。
象耳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发源地之一,由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等组成 。山中松柏茂密,斑竹万竿 ,风景宜人 。
象耳寺坐落其中,清幽静谧,是个读书研学的好去处,相传李白曾经在此苦修 。
有一天,年少的李白自感书山墨海,学无止境,看不到希望,产生了厌学的念头,就打算中止学业,弃学而去 。
下山途中经过一条小溪,看到一白发老奶奶在那里磨铁杵 。李白觉得十分奇怪,因为铁杵的使用要求并不需要锋利,磨杵不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吗?
于是就近前询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铁杵呢?”
老奶奶说:“我想做一根绣花针 。”
李白大为惊讶,说:“一根铁杵要磨成一根绣花针的话,得费多少工夫啊?”
老奶奶说:“只要磨,铁杵就会变细,就离绣花针近了一步,我就这样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啊 。”
李白大受震撼,心想面对“铁杵磨针”这样几乎没人敢挑战的任务 。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奶奶尚且如此有信心和恒心,自己青春年少,无论从精力、体力还是时间来看,都远胜于老奶奶很多,更何况与读书治学相比,磨针要枯燥得多 。
老奶奶都能这样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自己却忍受不了山中孤寂,读书清苦,想要中止学业,这是多么让人羞愧的事啊 。
出于好奇和尊重,李白询问了老奶奶叫什么名字,然而老奶奶身份卑微,并无名字,只知姓武,邻人以武氏称之 。她只是古代中国万千老百姓中最平常的一个 。
感慨不已的李白一路嗟叹,重返山中苦读,终成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
学成下山再次经过这条小溪之时,溪流依然在,涓涓细流奔涌向前,当年磨针的岩石尚在,而老奶奶已经不知所踪 。
李白感叹老奶奶对自己的教化之功,命名这条小溪为“磨针溪”、那块磨针的石头为“武氏岩” 。
下山之后的李白来到长安,其诗以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引发文坛轰动;
被年少成名、官至极品、备受恩宠,在书法、诗歌以及文化传承方面均有巨大贡献、时任秘书监的贺知章惊呼“谪仙人”;
其诗被争相传诵,甚至被当年的遣唐使传抄回日本,为皇室所珍爱 。如今敦煌藏书中,也发现了李白的诗抄本,可见流行之广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也难于发挥价值 。
所以读书学习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性子,下得了工夫,如同铁杵磨针一样目标明确,日有所进,月有所得,才能在成材之路上迈出第一步 。
“铁杵磨针”的故事激励着代代莘莘学子,成为劝学的经典故事之一 。武氏老媪,临溪磨杵,意外感化了厌学小童,成就了一代文豪 。一武一文,一老一少,堪称传奇 。值得反复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