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二娘最后嫁给武松了 真正的水泊梁山在哪里


孙二娘最后嫁给武松了 真正的水泊梁山在哪里

文章插图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对梁山的笔墨较多,特别是施耐庵提到了梁山800里水泊引起后人兴趣,但现在梁山的水泊已经没有了 。
后人在分析梁山水泊消失的原因,曾认为八百里水泊只是作者比喻,梁山水泊并没有这样大 。
并非虚数我们读唐诗,有“九曲黄河万里沙”、“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描写的水的诗句 。
据此有人认为,梁山800里水泊只是一种虚数描写,并没有那样大 。但唐诗所描写的关于“水”的诗句,也并非是虚数 。
所谓的“万里沙”,黄河也的确有万里之长,当然也有“万里沙”,至于“万重山”、“三千尺”或许有夸张的形容 。
而梁山所谓的八百水泊,如果作者真是比喻水泊之大,为何不用千里和万里?
虽然梁山的水泊大小古人不可能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但八百里水泊应该是虚实之间,是指水泊面积之大 。如果真是一个虚数,是一个很小的水域,那么梁山何以聚集起义军反抗宋朝呢?
虽然《水浒传》是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宋江起义的确存在 。而宋江的起义军从人数上无法与方腊比,如果要起义,必然要选一个官兵无法征伐的险地 。
据此,梁山水泊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聚集地 。如果水泊面积小,官兵轻易能攻打,那没必要再守梁山了 。可以推断,梁山的水泊面积很大,要想进攻,需要水军作战,但很难达到目的 。
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难以治理的河道,由于古代治水较难,因此,黄河在古代泛滥成灾,多次决口,在下游地区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泊地 。
在五代是,在梁山、东平一带,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此后不断蓄水聚集,到了宋朝时,已经是一个范围包括梁山、郓城、东平、巨野等城的巨大水泊,这或许就是“八百里水泊”的来源 。
形成来源《水许传》里所说的梁山,其实其地名早就有,《尚书·禹贡》、《周礼》和《尔雅》等都曾对梁山有所记载 。
而且那时梁山南面就有水域,古时称“大野泽”,秦汉时又称“巨野泽”,唐朝再次改名的大野泽,这或许与巨野县的名称来源有关 。
据《元和志》记载梁山的水域“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如果按面积算也有八百里之多 。因此后来“大野泽”又被叫作“梁山泊” 。可见梁山泊的水域由来已久 。
元朝《齐乘》曾这样记载“汝水西南流,与济水合于梁山之东北,回合而成泊 。”认为汝水与济水汇合而成梁山泊,其实这两种水形成还要归功于黄河 。
【孙二娘最后嫁给武松了 真正的水泊梁山在哪里】清朝有位叫顾祖西的地理专家,他在《读史方图纪置》记述了梁山泊的来源,994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口,导致山东、河南一带受灾,一些小的湖泊扩大,据此形成数百里之大的梁山泊 。
据史料记载,1019年,宋真宗在位时,黄河再次在滑县决口,此次洪水更猛,再次扩大了梁山泊的面积 。
1077年,宋神宗在位,黄河在滨阳一带决口,黄河向南改道,于是梁山泊便成黄河主流,此时梁山泊由于黄河水的不断注入,水域之大,水势之扩,于是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水泊 。
但现在去过梁山的朋友会发现,宋朝的“八百里水泊”早就不见了,那么当年那些浩大的水泊去哪?为何消失的如之快 。
梁山水泊并非全面部消失,据说现在东平湖就是梁山仅存的水域 。据史料记载,黄河北移是其主要原因 。
梁山水泊消失,还与黄河有关 。因为黄河不断带来的泥沙沉积,黄河又再次改道北移,因此注入梁山的水量就减少 。
《金史》记载,金世宗时,黄河改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已尝遗使安置屯田 。”
虽然梁山水泊的水域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只是水量减少 。但到了元朝时,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决口达22次之多 。
梁山水泊再次水域丰盛,元朝有名的诗人陆仁曾有记载“尝舟过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涉漠” 。元朝水泊依然很大 。
但此时元朝开始治理黄河,使黄河真正实现了北迁,梁山水源不再来自黄河,但有汝水注入,水量太少,水泊开始出现萎缩 。
明朝朱棣对黄河水也进行整治,据明史记载:“筑戴村坝,遏纹南流”,因此,注入梁山泊的水源基本没有了,此后明朝又对梁山水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 。
“河水北出济漕,而(东)阿、耶(城)、曹(州)、耶(城)间田出沮溯者,百数十万顷 。”从此梁山水泊无水后的地域,成为良田 。
明末清初时,顾炎武曾到梁山考察,他曾在《日知录》中写道:“予行山东巨野、寿张诸邑,古时涨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为川浸矣 。”据此,剩下的水域也只有东平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