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数量最稀少的五个姓氏 中国人口最少的姓氏

中国5个数量最少的姓氏,比国宝熊猫还少,你知道几个?他们不仅很多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连最后一个,手机都打不出来,你敢信吗?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姓氏加起来,一共不超过1000人 。

盘点我国数量最稀少的五个姓氏 中国人口最少的姓氏

文章插图
中国5个数量最少的姓氏,比国宝熊猫还少,你知道几个?
他们不仅很多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就连最后一个,手机都打不出来,你敢信吗?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他们几个姓氏加起来,一共不超过1000人 。
下面就让我带大家来认识下这5个姓氏 。
第5名:”死“姓,读si(三声)
这个姓氏,最早出现在古老的南北朝时期,起初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族人通常都以部落的名字命名,后来经过汉化,世世代代沿传至今 。
在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使用的语种为阿尔泰语 。
鲜卑人在不同地方,分为4大部落,以及零零散散的小部落,而“死”氏就是其中一个部落,其他三个大部落为自氏、独氏、膊氏 。
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建立了”代国“,但是后来被秦国灭亡 。
公元386年,代国的君主东山再起,重新建起了代国,并改名为魏朝,历史上称为北魏,而君主也改叫为道武帝 。
公元398年,道武帝正式定都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不过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在那里并没待多长时间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移到中原大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在洛阳孝文帝建立了一座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一度成为北方最繁华的地方 。
【盘点我国数量最稀少的五个姓氏 中国人口最少的姓氏】公元557年,随着北魏发生变乱、灭亡,“死”氏族人也家破人亡 。
到了隋唐时期,部分族人嫌弃“死”字,听起来不是太吉利,于是用谐音思、肆、亖字等代替 。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仍然保留了“死”氏的原本写法,并世代相传至今,而思氏、肆氏、亖氏,已简化为“四”氏,同样相传至今 。
随着世代变迁,“死”氏目前仅分布在河南省的洛阳、开封,以及宁夏的吴忠市等地区,并且人口数量已经非常稀少 。
按照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死”氏在全中国只有几百人,这个数值还在不断减少 。
第4名:“难”姓,读ning(四声)
这个字,可不读难(nan),而是读难(ning),和“死”氏一样,都是源自鲜卑族,是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 。
在北魏时期,族人名字叫吐难氏,也可以叫土难氏,它是古代一种禽类动物的名字,后来经过考证,就是现在我们常见的鸵鸟 。
因为鲜卑族,十分崇尚鸵鸟,不但把部落名字起为“吐难”,还把鸵鸟作为部落的图腾,同时也成为族人的姓氏 。
随着北魏首都前往洛阳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吐难氏一族被分改为单字姓氏,即难氏、山氏,所以难氏主要分布在洛阳 。
199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焦作市武陟(zhi)县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记载了一位鲜卑族将领的事迹,他的名字叫“难楼”,所以难氏也分布在焦作武陟县地区 。
因为在古时候,难氏部落定居在大兴安岭一带,后来其中一部分族人,跟随鲜卑族迁移到了东北松花江地区,传闻历史上松花江一度被改为“难江” 。
再后来,他们继续向北迁移,跑到了朝鲜半岛,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因此,韩国人当中有一波人是“难”姓 。前几年,这波韩国人还组团跑到中国寻根问祖,并把河南“难”姓认作祖先 。
另外,在台湾也有一小部分“难氏”,大概在公元794~1192年,日本的一个“难氏”家族跑到台湾后,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不过是不是朝鲜半岛那波鲜卑族难氏,就不得而知了 。
第3名:“贲”姓,读ben(四声)
关于贲姓,众说纷纭,它的来源非常多,并且故事复杂,人口分布范围也非常广,上至辽宁,下至广西,江苏、湖北等地也有分布 。
第一个来源,贲姓源于春秋时期,根据史书记载,在鲁庄公管理国家之时,有一个叫县贲夫的贵族,他是鲁庄公的亲信大夫 。
而县贲夫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为姓,故称为“贲氏” 。
第二个来源,同样是在春秋时期,不过相传是源于戎族,戎族和鲜卑族一样,都是草原上的一个少数民族 。
戎族里面有一个部落叫贲浑戎,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为能骑善射,四处游荡,故称为“贲浑戎” 。
公元前525年,贲浑戎与周王朝发生冲突,周景王下令攻击贲浑戎 。
于当年9月27日,攻灭贲浑戎,君主流亡到楚国,其族人逃窜到如今洛阳伊川县,却没想到周景王的军队早早在那里等待,后将族人流放到大西北甘肃敦煌,并改名为“陆浑戎” 。
直到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才将陆浑戎族人迁回洛阳,他们的所在地也起名为“陆浑县”,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嵩县 。
在贲浑戎被灭亡后,大部分族人都用部落名为姓氏,也就是贲浑氏或陆浑氏,后来又被简化为如今的“贲”姓和“陆”姓 。
第三个来源,贲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的苗贲夫 。根据史料记载,苗贲夫生于晋国,却是楚国皇室的后人 。
在晋国和楚国交战时,他偷偷告诉晋平公,楚国军队的弱点,为晋国灭掉楚国,起到锦囊妙计的作用 。
所以在晋国有很大的威望,他的子孙后代直接以他的名字为姓氏,有“苗”姓,也有“贲”姓 。
第四个来源,在东周和西周时期,“贲”是勇士的代名词,包括士兵、驯兽师、刺客、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叫做“贲” 。
勇士特指那些不顾自身安危,不管对错与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比如现在的“敢死队”,是一种对身份认可的尊称 。
第五个来源,出自地名,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地方叫贲泉,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万荣县 。
在贲泉生活的人,他们用地名作为姓氏,称为贲泉氏,后来被简化为单字“贲”姓,并世代相传至今 。
第六个来源,同样来源于鲜卑族里面的一个部落,称为“拾贲氏”,随孝文帝搬迁到洛阳后,被简化为“贲”氏 。
在孝文帝去世后,鲜卑族里的达官贵人又纷纷改回“拾贲氏”,而寻常百姓,因为已与汉族融合,便继续沿用“贲氏” 。
第2名:“山”姓,读shan(一声)或ya(四声)
山姓的起源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并且来源的说法不尽相同,一般有6种起源说,同时地域分布也比较广,南方、中原、西北、东北都有山姓居住 。
来源之一,是由烈山氏简化而来,传说中的炎帝就是出生在烈山,烈山氏家族以前生活在当今的河南北部,后来部分人又向上迁移,到达东北等地 。
来源之二,在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叫叔山冉,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为姓氏,其中有用冉字,即为“冉”姓,也有用山字,即为“山”姓,两个姓氏都为同一个始祖 。
来源之三,出自回族,史书记载,元朝有位官员叫山僧,他的祖先生活在宁夏甘肃一带,进入中原后,才以“山”字为姓氏,并延传至今,回族的山姓主要分布在宁夏和河南 。
来源之四,据史书记载,在周王朝掌管山林开发的职位叫做山师,其中一个官员,他的子孙后代,就用“山”字作为姓氏,传承了下来 。
来源之五,正如上文所讲,鲜卑族中的吐难氏,他们在北魏时期分为难氏、山氏 。
来源之六,相传山氏是岳飞的后代,岳飞被人谋杀后,后人为了躲避追杀,故隐姓埋名,把岳字拆分为山姓和丘姓,但是这里的山姓,不读山(shan),而是读ya(四声) 。
第1名:“贶”姓,读kuang(四声)
这个姓氏,据说连手机都打不出来,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在评论区打一下试试看 。
科学院专家认为,贶姓来源是竟然是“况”字误写形成的,所以把贶姓归类为况姓的一个支系 。
相传,贶姓起源于清朝末期,算起来到现在,也不过只有100多年的时间 。
1860年左右,贶姓祖先从外地搬迁到现在的安阳市,来到安阳的一共三个人,分别是贶金銮、贶金印、贶金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传承,除了在安阳以外,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 。
这个姓氏在中国非常的稀少,甚至在史书上也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可以说,是最神秘的一个姓氏 。
由于人口数量只有几十个,被放在了“中国最小姓氏”榜首,简直比大熊猫还珍贵 。
以上就是中国人口最少的5个姓氏,相信大多数人都没听过,更没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但他们确实是我们中国人当中的一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