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的策略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然而,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却坚守邯郸两年,击败了秦军,甚至恢复了太原等失地 。其中,赵人的血性、外交家的谋略、战国公子的义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的策略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

文章插图
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
然而,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赵国却坚守邯郸两年,击败了秦军,甚至恢复了太原等失地 。
其中,赵人的血性、外交家的谋略、战国公子的义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
岌岌可危的赵国长平之战,赵军主力被全歼,国中震恐 。
“人屠”白起一面平定上党全境,巩固胜利果实,一面请秦王增调兵马钱粮,准备一举灭赵 。
前259年十月,白起兵分三路:以王龁率一部攻占邯郸以西的武安、皮牢;以司马梗率一部攻取赵太原郡;自率主力驻上党,准备直取邯郸 。
此时的赵国,几十万主力刚刚灰飞烟灭,国中震怖,守备不足,几乎无力阻挡白起的进攻 。
赵国,岌岌可危 。
缓兵之计:认怂+挑拨赵国也是大国,尽管长平战败,但仍拥有相当的战争潜力;魏楚等国也有一定实力,联合起来也有抗秦之力 。
然而,无论是进行潜力动员还是外交联络都需要时间,楚、魏要调兵救援也需要时间!
如果放任白起趁胜追击,潜力不及组织,外交不及施展,外援不及抵达,赵国的灭亡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
因此,施缓兵之计,争取时间,是赵国君臣的第一任务 。
赵孝成王醒过神来,入秦觐见秦昭王,请求议和 。
同时,他们又找到了顶级外交家苏代,希望他能说服秦国,暂且休战 。
苏代找到了范睢:白起现在很火呀!要是他灭了赵,必然要位列三公,位置爬到你前面去,您甘心为之下吗?
苏代以范睢的个人利益得失来劝,离间白起与范睢的关系,打动了范睢 。
那么,范睢又如何能说服秦王罢兵呢?
苏代“一步到位”,帮范睢把借口都想好了:秦国攻过上党等地 。结果呢?你地打下来了,但当地的百姓纷纷归赵了 。如今,赵人肯定也不会投靠你呀!他们会投到齐、魏、燕、韩等国,秦国到最后其实也得不到人口呀!(古代乱世,人口是与土地同等重要的资源)
所以,不如让赵国自己割地,别让白起再得到功劳了!
范睢被说动,遂建议秦王:咱们也疲惫不堪了,不如先接受韩、赵割地求和,暂且休息士卒 。
秦王被说动,遂与赵王谈妥了割六城的协议,并放赵王回国了 。
前258年正月,秦王下令撤军 。
赵国,终于赢得了喘息之机 。
明智的“背约”赵王回国后,立即组织召开会议,商议如约割让土地之事 。
亲秦派的楼缓主张按照约定割地,以免秦国再来进攻 。
合纵派的虞卿则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之所以暂切退兵,关键是师老兵疲,暂切休息而已 。他们的灭赵之心是不会休止的!“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实必无赵矣”!白白割让土地给秦国,是饮鸩止渴!不如把要割让给秦的好处转给齐、楚等国,继续合纵抗秦 。
楼缓、虞卿,两人在外交上的意见通常都不同 。长平之战前,赵王就是不听虞卿劝阻,相信了楼缓的建议,派人入秦主动求和,结果为秦王所利用,导致赵国失去其他诸侯的支持,孤军奋战,以至惨败 。
如今,赵王终于想明白了,采纳了虞卿的建议,拒绝如约割地,并积极行动,联络各国 。
赵“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积极进行外交 。
同时,赵国君臣吊死扶伤,勤于政事,与人民“戮力同忧”;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国力;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化悲痛为力量,激发国民同仇敌忾之气,“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积极准备抗秦 。
赵国君臣的这次“背约”是明智的 。
韩、魏,接连割地于秦,但秦得了好处后,并没有放缓进攻 。
范睢劝秦王罢兵时,理由是“且休士卒”,等到休整好了,秦还是要灭赵的!
休战,对秦对赵,都是“缓一缓”而已!
如果赵人把“缓”的工夫用来削弱自己,强大秦国,就更无力阻挡下一次进攻,使秦在今后的战争中以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赵国就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立足于抵抗,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血性守城秦王得知此事,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前258年九月,组织攻赵 。
由于白起身体不佳,秦王选择以王陵为将,率军攻邯郸 。
然而,赵国的战争潜力已经动员了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攻破了!
战国时期的战争空前惨烈,守城时,“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全民参战!
当时,列国普遍实行了全民为兵的征兵制,所有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15岁)的男子都要登记在册,接受军事训练 。
长平之战时,赵国尽可能调动的主力,但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子从事生产、运输等工作 。
此外,长期驻扎于代地,用于防御北部边境的一些军队,应当也被抽调回邯郸,参与备战 。
这些人,与一些接近15岁的“五尺”男子一起,组成了“壮男”,由廉颇统领,既依城而守,也以“救必开之,守必出之”的原则,主动出击,袭击、骚扰敌军 。
此外,身体状况较好的女子,则为“壮女”,主要依城坚守 。
而一些身体略弱者,则主要从事运输、后勤等工作 。
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为军资,并将妻妾编入守城军队,与之同生共死 。
因此,王陵统领的秦军顿兵城下,陷入不利 。
秦王增兵再战,结果,秦军再遭败绩,五名军校战死 。
秦王认为是将帅无能,遂去请白起 。
白起一语中的:当时秦军不抓住机遇灭赵,“且休士卒”,如今咱们的士卒确实得到了休整,但“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不好打了!
同时,白起还指出:赵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秦国很可能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不愧是白起!他已经料到:胜负的关键在“诸侯” 。而秦国,必然会输掉这次“伐交战” 。
外交博弈白起之所以判定秦国会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输掉这场“伐交战”,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在“伐交”上的空间已经很小 。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征伐,秦国已经是天下至强,攻破楚国的都城,围攻过魏韩的都城 。
与赵人一样,稍有见识的人都意识到:再不联合抗秦,必然是死路一条 。
秦国的“伐交”空间十分有限,无非是恐吓加上缺乏诚意的诱惑 。
因此,只要赵国在伐交上足够聪明,就能赢得外交上的主动 。
长平之战时,赵国错误地选择了过早主动向秦求和,结果被秦利用:秦赵马上就要修好了 。你们哪个不知死的要出来帮赵,老子回头就灭了你!于是,魏、楚不敢动,秦赵单挑,秦国得以以综合国力的优势占据上风,并最终取胜 。
此时,赵国吸取教训,竭尽全力搞合纵 。
毛遂以其胆略、口才,成功说服了楚王,楚国出兵 。
在平原君的催促下,义盖云天的信陵君不惜窃符,带魏军出兵 。
魏、楚帮助赵,自然与毛遂的口才、胆略,平原君的人脉关系有关 。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联赵抗秦符合魏、楚的国家利益 。
毛遂、平原君所作的,只是以合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排除干扰而已 。
一番博弈之下,赵国赢得了“伐交战”,获得了外援 。
自乱阵脚的秦王秦昭王一生都很英明,但在邯郸之战中却出现了罕见的失误 。
攻城不下,白起不出,秦王任命王龁接替王陵,加强指挥 。
在长平之战中,王龁是前期的主将,后期的副将,资历、威望仅次于白起 。
然而,王龁继续强攻八、九个月,伤亡很大,依然不能取胜 。
秦王恼怒,找到白起 。
白起以军事家的素质指出:现在真没有机会 。“何必以赵为先”?应先停止进攻,养精蓄锐,另寻机会 。
连白起都说没机会了,这仗是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了 。
然而,秦昭王似乎卯上劲了,迁怒于白起,先是将白起一撸到底,降为士卒,后又赐剑逼白起自杀了 。
随即,秦王启用范睢推荐的郑安平为将,令其率军增援前线秦军 。
秦军顿兵城下已久,士气已经低落,好不容易盼来援军,又是由毫无战功、资历的郑安平统领,自然士气更为低落了 。
秦王自乱阵脚,合纵军的机会到了 。
里应外合不久,楚、魏联军抵达 。力疲气低的秦军无力取胜,连遭挫折 。
平原君见外援已抵,又募得3000死士,主动出击,与楚、魏联军里应外合 。
在里外联军的攻击下,秦军终于不支,出现了溃败 。
王龁到底是名将,尚能率军撤到汾城 。
郑安平就不行了,所部被联军包围,突围不成,率2万人降赵!
魏楚联军趁胜追击,追到河东,再挫秦军 。
秦军退回河西,放弃了此前血战而得的魏河东、赵太原、韩上党!
此战,联军大胜 。秦国遭受到了自商鞅变法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
邯郸之战,秦败赵胜,其中缘故,值得总结 。
1、主要原因:秦国的失误 。
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 。
因此,邯郸之战的失败,首先是秦国自己出现失误,拱手让出主动权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震怖,秦国消耗也不小 。
此时的基本形势是:秦国有困难,赵国更困难 。
如果以白起之谋,继续攻赵,一举灭赵,或者至少进一步扩大胜利成果是很有可能的 。
然而,秦王、范睢出于各种考虑,撤军不攻,使赵国得到了喘息之机,使赵国得以充分动员国内的战争潜力,施展外交 。
此后,秦王攻赵,出现不利 。
白起看到形势的变化,又做出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秦国客观上已经不具备一举灭赵的条件,应该暂停进攻,再寻机会 。
秦昭王不听,不但继续用兵,还赐死白起,足见其已经失去理智 。
结果,秦国拱手让出战略主动权,顿兵城下,陷入“赵攻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
2、赵国坚决抗秦的决心 。
赵国没有陷入“割地求和”、弱己强敌的恶性循环,不惜“背约”,坚决抗秦 。
在赵王、平原君等君臣的带动下,赵人化悲痛为力量,“举国一心”,仅存的战争潜力得以充分动员起来 。
同时,赵人的血性、普遍不错的军事素质也发挥了出来,在坚守的同时,还选择时机,主动出击,组织轻锐袭扰秦军,将“守必出之”的主动防御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
邯郸之战,虽然得益于诸侯联军相助,但赵人独守邯郸两年,这是胜利的基础 。
3、诸侯国中最后的明智者们 。
秦已经展现出扫荡天下的企图 。
选择“合纵抗秦”,是六国图存的唯一机会 。
楚、魏虽然出现过犹豫、动摇,但在国君自省,或国内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还是选择合纵抗秦 。
因此,最终,赵国在魏楚的配合下,赢得了邯郸之战 。
【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的策略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强秦遭遇重大挫折,暂时停止大举东出,其一统天下的步伐被迫放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