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执政时期那些惊天冤案,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四大冤案


女王武则天的四大诡异冤案武则天,历史上的一代传奇女王,关于武则天的传闻不计其数,好事者通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她的身上,也就造成了历史上武则天的一系列疑团与冤案,下面就随编辑一起来看看吧 。
冤案一:‘骨醉’王皇后和萧淑妃这段材料在有影响力的史书中首出于《旧唐书》而非最初的《唐会要》,记载自相矛盾,起先记录了武则天带上李治的谕旨对二人‘下令缢杀之’,之后多了‘骨醉’这段记录‘补充条款’ 。
【武则天执政时期那些惊天冤案,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四大冤案】其实当时读到这里也觉得像是被后人添加删减所致 。有人提到了《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在很多方面是照搬上代史籍的,保留了很多现在已经看不见的宝贵材料,因此这才是人们认为他的史料价值应当值得重视的原因之一 。
《太平御览》明白无误地表明它在照搬唐书,由于《太平御览》成册之时,没有《新唐书》,因此其照搬的唐书只能是《旧唐书》 。可是为什么没有那一段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记录,后人研究唐史尤其是研究武则天史的人已经留意到这个问题 。
有些不喜欢武则天得人将自己的想像搬出去了:‘武则天本来就没有人性,她与萧王也是小三 。古代应当有药品,能够砍去四肢之后泡在里边,一天两天不会死 。古代连天花都是死症,假如在汉、唐就能有药品令人挨百杖砍去四肢还不死,即便留在现代也是仙丹 。
而二人死后被削姓,按唐代律法,家族被削姓后不仅地位减少,并且全体成员被剥夺政治权利,在当时被称作‘流入’,这是很明显的猛击贵族阵营、很大程度地收缩皇权,而获利者自然是当时的皇帝李治 。因此,从人情上我们还没找到王、萧二人被李治处决的原因,但从政治上能够推断一二 。
冤案二:小公主之死与‘厌胜’小公主的事,《唐会要》记录是——王皇后被武则天污蔑‘厌胜’,而武则天的女儿之后猝死,武则天又说是王皇后杀的,李治就起废后的心思 。《旧唐书》对‘厌胜’一事的记载立场却与《唐会要》相反,觉得‘厌胜’是确有其事 。
其实这件事对王皇后的后位并无打击,可史官既然认为是武则天污蔑,总要给个怀疑原因或事实过程,不然,从逻辑上无法解释 。《唐会要》指小公主猝死,武则天见机行事让李治怀疑王皇后而造成李治起废后的心 。
后来的‘武则天掐死小公主嫁祸王皇后’一说,在《旧唐书》出现,在《新唐书》弘扬 。但是,无论哪本有影响力的史籍,都记录了李治‘废王立武’的过程 。李治在废王皇后的过程中,提也没提自己女儿的死,那么何以见得废王皇后是由于小公主的死而起的心也与‘厌胜’没有联系,这件事对王皇后的处罚只是不准她的母亲进宫 。
王、萧二人是以哪些罪行被处决,死后葬在何处,史籍也无交待 。小公主死了之后,李治找长孙集团商议废后的事,提出的理由依旧是‘皇后无出’,褚遂良说‘皇后没犯过什么过错’——这样说其实合理,由于古代女子需到50岁才能知道无出,并且按唐代法律,即便老婆无出,只要给自己的公婆送过终,这样的老婆也不能休,而王皇后是给太宗送过终的 。
因此这场探讨不欢而散,李治也没有坚持 。而这个时候,离小公主死已有数月,很显然,李治并没把女儿的死与王皇后加以联系,而小公主的死在废后过程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
《旧唐书》首先提到了武则天杀女一事——只是生硬的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旧唐书》成册于后唐出帝开运二年(945),先后编写用了四年时间 。为何这件事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曰"的形式表达出来,想来没有确凿证据,推断起来大约这时候已经有了武后杀亲生公主的说法,但不能做实,只能用这种个人意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
冤案三:李弘和萧淑妃的女儿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近代证实他死于肺结核 。而史籍如《资治通》则认为是武后所害,还陈列了一大堆武后杀李弘的动机证实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实则无理 。
李弘的死亡时间与背景 。什么时候不能下杀手,一家三口去旅游的时候杀,害怕高宗不清楚?当时既然瞒住了孩子父亲和世人,史官又掐算了出去?还知道的好清楚啊,写什么不好写毒杀 。李弘死在高宗身旁,高宗便是再浑,不可能连自己儿子尸体都不看不检查,连自己儿子是死因都弄得没别人清楚,尤其还没有数百年后的史官清楚,真荒诞 。但那些说李弘是怎么死的人,反而是没资格触碰太子尸体和认识太子死因的吧 。
首先,‘李治想让位李弘,武则天想取走他的权利,因此杀了他 。’这是什么逻辑?武则天杀了他,太子死了当然是其他孩子即位,也就是李贤 。不是说李弘体质虚弱而李贤有才有头脑难应对,和他妈妈又不合,甚至以为自己不是武后亲生吗?杀了柔和大儿子,来让这样的二儿子即位,对她有好处?宫里是子凭母贵,更是母凭子贵,只听说有女性想尽办法让自己儿子成为太子来稳固地位,没听说过有妈妈杀自己作为太子的儿子的 。
也有‘李弘原先受宠,之后帮两个姐姐求情激怒了武则天,因此武则天不再宠爱他 。’你母亲原先很宠你,你给你妈妈帮她小三的女儿说了几句话,她便不爱你了?甚至想杀你了?先不说这合不合常理 。并且,压根没这回事,李弘是有上书希望让姐姐出嫁,但不是上书给的武则天,是给的高宗,从他上书到高宗传旨让她们嫁人,哪里和武则天沾上关系了?
两个公主四十没嫁,也是假的 。其中一个二十没嫁可能是真但跟武则天何干 。宣城公主嫁给颍州刺史王勖,义阳公主确实是嫁给给上翊军护卫权毅 。但是这里一定要说明一点,唐代的皇宫护卫可不像现在的保安,当时一定要贵族子弟才能担任这个职位 。权毅的高祖、曾祖是北周、隋朝的高官,爷爷是小李的老部下,追赠卢国公,爸爸也是地方高官,因此,论身份,他是彻底配得上义阳的 。由于娶义阳,权毅很快晋升蕲川府左果毅,后又升袁州刺史 。
但这些只是地方官,之后武则天为了表示自己作为的庶母的心意,把高宗全部非嫡出儿女待遇都提高了,公主的赏赐按古代律例落到了驸马头顶,因此权毅又升了个什么来着,记不清楚了 。有些阴谋主义者说两个公主二十没嫁被武则天监禁,武则天之后册封她们是虚伪,更是自相矛盾 。她要是如今虚伪地册封他们,说明她还是得在高宗眼前照顾自己的形象,那又怎么可能在此前监禁他们?何况公主不是妾一样的佣人,皇后也没有处死公主的权利 。
假如高宗是弱者,因此武则天猖狂地监禁了他们,谈何后边的册封 。而武则天对李弘的宠爱却是不可置否的 。因此‘李弘是武所杀’,‘两个公主被武则天监禁不准嫁人’并非事实 。
冤案四:李贤之死李贤造反的事,相信认真读过史料得人都清楚并非被武后诬陷 。搜查的人是薛元超,裴炎之流,想来没有人会觉得他们会去诬陷太子 。动机也是没有,那些不值一提的说法我都懒得去阐述了 。三百多副铠甲从你的房间内搜出来,这种东西鬼才能栽赃你 。
而李贤的死,他死在武则天派丘神绩监控他的节骨眼上,死因是自杀,我听到说法是丘神绩擅作主张逼他自杀,之后丘神绩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处决 。两唐书却均‘暗示是武后所害’(真要是她杀的,以史官构陷的幅度,连杀子、杀女都能扣她头顶,何苦还‘暗示’这么委婉)
‘武则天废李显称霸朝纲,支持李唐的大臣一定会再推李家皇嗣接位,最可能的便是李贤,因此武则天把谋杀了’武则天是以太后的身份掌权步向帝位,不是武装起义反李唐,并且李唐皇嗣都是她孩子,她并毫无意义上的与李唐对立,这纯粹是内部的权力斗争 。
支持李唐男嗣即位的大臣也要依照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来——即便徐敬业武装起义也要找个名份啊 。李贤是个废太子,而且是个犯了谋逆大罪的废太子,怎么可能轮获得他 。而且他早已被放逐,手无军权离开朝廷也多年,对武则天是既没有实质上的威胁,也没有名义上的威胁 。
其实丘神绩和李贤,一个是武才,一个是文才,武则天对于和自己生死相博的小洛宾尚且能够赏其才,何况是自己的大将与儿子 。连动机都解释不了的话,无缘无故为了拍戏而挖自己骨肉,杀自己将才?
派丘神绩去监控李贤然后再杀,岂不是为自己招来怀疑这么极端的行为,如果不想千夫所指,就应当来暗的 。既然来明的,那就不怕人说咯,何苦还假惺惺的去写碑文,还追谥为‘章怀太子’,还把罪行推到丘神绩身上后来还杀了丘神绩?为什么连他都舍得杀,却将他的老婆接回了长安 。
另,李贤身上疑点颇多,你说李贤拿《黄瓜台辞》来讽刺武则天垂涎帝位,那你怎么解释李贤在旺苍县木门寺的晒经石上的“明允受谪庶巴中,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飞龙云不逢”,这明明也是放逐的太子对母亲即位的认知 。只要不抱着史家传递的‘李贤和武后水火不容’的先入为主的爱情去看,史籍除了主观总结性的描述没有记载任何事件显示李贤和武后很差甚至水火不容,只能找到父子间的磨擦 。
并且章怀太子的墓之前被采掘,从出土的壁画看,辉煌的壁画、丰富的内容,充分记叙了太子监国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贡献与才华 。这是其他唐墓出土的壁画所没有的状况 。不过,疑点是为什么武则天只贬了丘神绩的官没有杀了他,但这个相反也说不通——即使武则天杀了李贤归咎丘神绩,那么也要按宣布的罪行惩罚,起码名义上要 。
因此结果是李贤是真的自杀 。这或许不太像武则天没有杀女一样严密清楚,但当其他估计都说不通时,也只好先滞留在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