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为啥不敢继续挖了 三星堆属于哪个朝代


三星堆为啥不敢继续挖了 三星堆属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蜀地从来不缺传说 。最近 , 这些流传久远的传说 , 竟然与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新发现遥相呼应 。
那么 ,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成果 , 是否与后世文献记载吻合?这些传说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古蜀王曾得道成仙?
“噫吁嚱 ,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 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的开头就说到了蜀地的过去 。但这些描述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 , 其中既能看到当时蜀地传说的痕迹 , 也有夸张的成分 。
在今天人们了解的文献中 , 集中记载先秦时期蜀地传奇故事的不外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书 。
综合这些文献的记载 , 最初的蜀王被称为“蚕丛” , 后一代蜀王名“柏濩”(一作“柏灌”) , 再后一代蜀王名“鱼凫” 。
这正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说的“开国”蜀王——“蚕丛及鱼凫” 。
金面具残片 , 三星堆遗址出土 。金沙遗址供图
有趣的是 , 文献对这些蜀王的描述颇具神话色彩 , 像鱼凫就“得道成仙”了 。
例如 , 《华阳国志》载 , 蚕丛死后 , 以石质的棺椁入葬;而鱼凫王“忽得仙道” 。
《蜀王本纪》所述更为神奇 , 其中称 , 蚕丛、柏濩、鱼凫三代各自都活了数百岁 , “皆神化不死” 。同时 , 书中也写到了鱼凫“得仙” 。
虽然如神话一般的描述并非真实历史 , 但也给蜀地的过往蒙上了层层迷雾 , 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
这些传说可能是真的
那么 , 这些记载蜀地故事的典籍都不可信吗?倒也不是 。事实上 , 已有学者猜测 , 三星堆遗址就处于鱼凫时期 。
三星堆的考古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一些传说中的内容 , 比如“纵目” 。
三星堆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巨型纵目青铜面像 。杜佳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阳国志》提到蚕丛“其目纵” 。很长一段时间内 , 后世之人难以理解文献中这样的表述 , 直到三星堆纵目青铜人面像等文物出土 , 大家才有了直观的了解 。
这件青铜人面像不仅眼球呈圆柱状 , 而且明显突出于眼眶之外 。相关研究认为 , 这明显具备“纵目”特征 。
而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文物中 , 不乏对眼睛进行夸饰的情况 。可见所谓“纵目”之说并非无源之水 。
此外 , 古蜀地与外界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考古实物所证实 。
文献记载 , 蜀地在商周之际 , 已与中原存在交流 。从考古成果来看 , 应当是属实的 。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冉宏林在20日举行的通气会上就明确表示 , 殷墟遗址出土的铜尊、铜罍、玉戈等一系列器物都能在三星堆遗址找到形制相似的器物 , 这可以体现其和商文化的关联 。
由此可见 , 李白诗中“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说法并非史实 。
这些记载有待考证
比照文献资料 , 我们还可对古蜀历史有哪些猜测?
在三星堆考古中 , 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 , 三星堆究竟有没有文字?
根据今人可见的文献所载 , 古蜀人是“不晓文字”的 。
在考古层面 , 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文字 , 但冉宏林曾透露 , 考古人员在很多陶器上发现有刻画符号 。而他也倾向于认为三星堆“有文字的迹象” 。
但究竟能否找到有文字的文物 , 仍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坦言 , 那么发达的青铜文明 , 按理说是应该有文字的 。
【三星堆为啥不敢继续挖了 三星堆属于哪个朝代】他猜测 , 可能古蜀人的文字写在了木头上或者是写在了丝、帛、绢之类的有机物上面 , 现在完全毁掉了 。
就在23日 , 专家推断 , 三星堆4号坑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 , 属于商代晚期 。
伴随着谜底一步步揭开 , 3000多年前那段曾被湮没的历史不久或重见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