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比喻什么 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

【用来比喻什么 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民间传说月宫中有三足金蟾,所以月宫也称蟾宫 。又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蟾宫折桂就是折月宫中的桂枝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以此比喻科场得意 。

用来比喻什么 蟾宫折桂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qiè)诜(shēn)任左丞相 。后郄诜任雍州刺史,晋武帝在偏殿率百官为其饯行,问他:“卿自以为如何?” 郄诜回答说:“臣举荐贤良、为国献策,天下第一,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美玉 。”晋武帝听后大笑,当众表扬他 。于是后人就用“郄诜高第“来比喻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
《晋书·郤诜传》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山海经》里记载:“招摇之山,其上多桂 。”
用广寒宫中的一支桂,昆仑山上的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就是成语“蟾宫折桂”的由来 。这个郄诜可不是狂妄自大,相反此人学识渊博,很有才干 。一生为官廉洁,不徇私情,又十分孝顺,因而颇受晋武帝重用 。
崔洪是西晋的名臣,为人耿直,清正严肃,十分欣赏郄诜的才华,就推荐他当左丞相 。谁知郄诜一上任就弹劾他,气得崔洪逢人便说:“我推荐郄诜那小子当了左丞,他不仅不报恩,反而还奏我一本,我可真是拉弓自射,自讨苦吃啊 。”
郄诜听说后,就去拜见崔洪,说:“从前晋国正卿赵宣子(晋国执政赵盾)任用韩厥为司马,韩厥以军法处死了赵宣子的仆人,宣子不仅没生气,还当众表扬了韩厥,并且称赞自己眼光好,慧眼识人才 。”接着又十分恭敬地对崔洪说:“崔公是为国家推荐人才,而我是以才干任职,为国效力,咱们各司其职,各尽本分,总要洞察事理才行啊!您为何私下这样说呢?”一席话说得崔洪惭愧万分,以后逢人就夸郄诜有才,对郄诜愈加佩服了 。
唐朝时,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头一年各地参加秋闱的学子们取得名次后,第二年再参加京师长安尚书省吏部举行的春闱,取得名次就成为进士 。于是后人就把学子们进士及第称为“蟾宫折桂” 。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02年先考中进士,他弟弟白行简于805年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821年也中了进士,并且是第三名 。他闻之很高兴,就写诗祝贺:“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意思是第一个中进士的是我,像有百步穿杨本领一样,我们兄弟三人先后高中 。
神话故事里,月亮上有广寒宫,里面有吴刚、金蟾、桂树,还有嫦娥和玉兔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吴刚伐桂的故事 。传说月亮上有棵桂树高五百丈,吴刚因违反天规被玉帝惩罚砍桂树,不料每砍一斧,桂树旋即愈合,因此吴刚只好永不停歇地砍伐下去 。月中桂树的果实每年四五月后飘落人间,称为“月中桂子” 。传说月中桂子落在谁的头上或肩膀上,谁就能秋闱夺魁 。
古人认为吴刚永远也砍不倒桂树,正说明桂树的生命力很顽强 。吴刚不停地砍伐,桂树很快愈合,这种反反复复的过程,恰好与月亮盈缺对应,也和古人辛辛苦苦参加科举的过程很像,不是吗?因而用“蟾宫折桂”来寓意科举及第和高就,还是有些道理的 。
蟾宫就是月宫 。字面意思是在月宫折桂花枝,唐代后比喻科举高中,现在引申为高考或考研等顺利通过,也可以指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冠军 。与月中折桂、金榜题名等意思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