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不除掉吕后原因 刘邦后期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不是刘邦不能废掉吕后,而是刘邦没有废掉吕后 。一般认为的原因是吕家势力雄厚,吕家是刘邦起义的合伙人,而吕泽的二队将领至少能占功臣集团的三分之一 。但,这不是刘邦废掉吕后的主要障碍 。主要障碍是时间,刘邦已经没有时间完成上述这个流程了 。

刘邦死前不除掉吕后原因 刘邦后期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文章插图
刘邦废掉太子刘盈后,大概率就会废掉吕后 。
所以,废掉吕后的流程是这样的:换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然后找个理由,废掉吕后;最后立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为皇后 。
所以,不是刘邦不能废掉吕后,而是刘邦没有废掉吕后 。一般认为的原因是吕家势力雄厚,吕家是刘邦起义的合伙人,而吕泽的二队将领至少能占功臣集团的三分之一 。
但,这不是刘邦废掉吕后的主要障碍 。主要障碍是时间,刘邦已经没有时间完成上述这个流程了 。
01.刘邦为什么娶吕后两个人之所以能在一起,往往都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
但这个说法不靠谱 。
未必就“始于颜值”,特别是古代,几乎就没颜值什么事 。你可以认为是因为包办婚姻 。但即便到现在,也并非“始于颜值” 。灰公主和傻白甜可能有颜值,但逆袭上位却是小概率事件 。正是因为小概率,所以才老被拿来编故事 。
刘邦和吕后,应该是始于需要 。
刘邦一个老剩男,混到四十多岁还没娶媳妇 。原因不是刘邦条件太差,而是刘邦在待贾而沽 。如果非要找个女人就结婚,那么庶长子齐王刘肥的母亲曹氏,早就可以成为刘夫人了 。有说曹氏是个寡妇,所以刘邦不能娶 。但秦汉时人没这么多想法 。陈平不就娶了富户张家的孙女吗?这个张家女,一连克死五任丈夫,陈平不也是高高兴兴的娶进门,或者说入赘也行 。
刘邦是读过书的,这个条件在当时就能秒杀当时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年男性 。而刘邦能读得起书,也说明老刘家的条件在当地不会太差 。所以,刘邦待贾而沽的目的,就是走陈平的路,必须找一个富家女,然后往上爬 。
吕后一家是避难跑到沛城的,虽是富家,而且跟沛令有交情,但毕竟在沛地没有根基 。所以,吕公也想找个地方依靠 。而刘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刘邦在沛地有势力 。看他结交的那些人就行了,有县吏萧何、狱吏曹参,还有王陵等地方强人 。而且刘邦曾为游士,本要投到信陵君门下,结果信陵君死了,所以就跟名士张耳混了一段时间 。游士但要娶妻,就不会太差 。你看张耳就行了,跑到外黄,就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 。所以,娶富家女吕后,刘邦愿意、吕家也愿意 。
所以,刘邦与吕后结合,就没有“始于颜值”什么事儿,完全都是因为需要 。刘邦需要吕家的人脉和金钱,吕家看重刘邦的才华和地方影响力 。
02.刘邦什么要废吕后夫妻在一起,没有“始于颜值”什么事,但后面的“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成立吗?
也不成立,可以说都是读书人或道德家给臆想出来的 。那么夫妻能在一起,靠的是什么?是故事 。两个人从谈恋爱到过日子,就是在共同营造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足够有凝聚力,两个人就如胶似漆;这个故事如果瓦解了,两个人就只能分道扬镳 。有了故事,才有感情;没有故事,就没有感情 。
刘邦和吕后呢?可以说这两个人的夫妻感情淡了,而且已经非常淡 。
自从刘邦沛丰起义之后,这俩人就没怎么见过面 。还定三秦、出兵关东以后,刘邦是要把吕后和他的一双子女给接过来 。但彭城战败,吕后和刘邦的老爹都成了项羽的俘虏 。直到楚汉议和,这已经又过了两年,吕后才重新回到刘邦身边 。而这时候,名门闺秀戚夫人早就成为刘邦的宠妃了 。在刘邦的故事中,只有戚夫人,而不会再有吕后什么事了 。
但,才华、性格、善良以及人品,就啥用没有吗?有用,但都是塑造故事的材料,而不是故事本身 。刘邦之所以没有干脆的废掉吕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后的杀伐果断正好能够弥补刘邦宽大长者的不足 。刘邦想杀韩信,却下不去手,但吕后可以 。刘邦也想杀彭越,却还是下不去手,但吕后可以 。这就是吕后的性格和才华 。
然而,问题也出现了 。你吕后对别人够狠,那对我刘邦呢?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等刘邦死了,对老刘家更不会手软 。所以,有时候人还是善良点儿好 。不善良,就是一种威胁,身边的人就会对你不放心 。
关系淡了,还是一种威胁 。而刘邦跟戚夫人之间不仅有故事而且有感情,甚至还有了爱情的结晶刘如意 。这时候,刘邦大概率就要废掉吕后了 。至于太子刘盈,只是废掉吕后的副产品,废掉吕后之前就一定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 。因此,从心里上说,刘邦是先想废掉吕后,然后再想废掉太子刘盈的 。
03.刘邦为什么没有废掉吕后废掉吕后的前提就是废掉太子刘盈 。但这时候,问题出现了:要废掉太子,刘邦没有借口 。
太子仁弱“不类我”而“如意类我”,你这是什么理由 。拿这个理由说话,刘邦都不能说服自己,更别提说服朝臣了 。
古代皇帝,并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样,什么事情都能一言九鼎 。就是下个圣旨,也得经过丞相这一关,并不是批个条子,然后天下就三呼万岁了 。特别是换太子这么大的事情,刘邦必须说服朝臣 。甚至,必须得有朝臣帮着造声势,才能把这事做成 。
但是,朝臣不重要,因为这伙人根本就不关心 。西汉初年就是一片文化的沙漠 。刘邦手底下这帮人看刘邦就跟黑社会小弟看大哥一样,大哥要换个嫂子,那就换;大哥要换个继承人,没问题 。所以,反对刘邦换太子最激烈的,不是萧何等功臣集团,而是叔孙通与张良这伙文化人 。而吕后一家要找人帮忙,也不会找那些只会打仗杀人的开国功勋 。因为找他们没用,这伙人根本不在乎 。所以,吕泽的二队将领集团,也是一丘之貉,更不会管这种事 。
那什么才重要,舆论很重要 。舆论也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内核就是儒家宗法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张良请来了商山四皓,所以刘邦只能哀叹一声吟哦鸿鹄之歌了 。但,商山四皓就能阻止刘邦换太子吗?
司马迁的确是这样写了,但还要结合当时形势来看 。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汉王,所以,戚夫人得宠,不会早于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195年,刘邦就死了 。这时候刘如意最大不会超过12岁 。刘邦临终前所写的《手敕太子文》,虽然多被怀疑后人伪作,但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如: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
所以,刘邦就是不管不顾给刘如意一个太子之位,这个未成年的小孩子接不住 。而公元前195年的时候,汉惠帝刘盈也才只有15岁 。别说刘如意,就是太子刘盈也接不住,根本制不住汉初那帮功臣宿将们 。但,这里面有一个人肯定能制的住 。这个人就是吕后,能把功臣们杀得胆战心惊的,只有吕后一个人 。
堪当继承人的子嗣太小,所以必须得有个强人撑起家门,而这个人只能是吕后,于是刘邦不能换太子、也不能废吕后 。
以上这个推理能成立吗?只能部分成立 。刘邦就是想换太子,谁也拦不住 。但死亡却能拦得住 。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 。刘邦最初打算派太子刘盈去平叛 。刘盈不仅没打过仗,而且只有14岁,根本制不住手下的将军们 。让刘盈去平叛,就等于让刘盈送死 。即便打不死,也不会打胜,吃了败仗,然后刘邦换个太子,也就名正言顺了 。所以,在死前一年,刘邦还在想着换太子,换完太子,接下来就是废吕后 。
但是,内部权力斗争再激烈,也不能拿国事开玩笑,所以刘邦还得亲力亲为 。等平叛英布之后,刘邦也就真心没法折腾了,因为他已知命将不久 。
04.最后总结刘邦和吕后之间,本就没有太多感情,在刘邦看来,吕后就是他贫贱时上位的一个梯子,用完就可以弃之不顾 。
刘邦和名门闺秀戚夫人之间,感情非常深厚,可以说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因为戚夫人本就是一个比吕后更有灵魂的才女子,所以是成于故事 。
刘邦有换掉吕后的想法,但想法要落地,就得按照换掉太子、废掉吕后这个流程玩 。刘邦换太子这一步遇到了问题,他需要理由,也需要时间 。
没理由不要紧,可以慢慢找,而且总能找到,关键是汉初功勋集团们根本就不受宗法制的影响,所以有没有理由都不重要 。
【刘邦死前不除掉吕后原因 刘邦后期为什么不废掉吕后】但重要的是时间以及形势,刘邦没有时间,所以不能强立刘如意为继承人,让这个小孩子直面自己都可能控制不住的功勋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