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推行火葬 人死后为什么要火化的真正原因

我国推行火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大部分城市地区已经推行火葬,而且遗体火化之后通常会将骨灰安葬在规定的公共墓地,或者直接寄存在殡仪馆 。

我国为什么推行火葬 人死后为什么要火化的真正原因

文章插图
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和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推行火葬,人死后要进行火化,之后再安葬在规定的公共墓地或者将骨灰寄存在殡仪馆 。
我国推行火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
不过有人感到疑惑,认为传统的丧葬礼仪讲究入土为安,将逝者深埋在地下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而且很多地方火化遗体之后,仍然将骨灰盒以土葬的方式埋于地下 。
【我国为什么推行火葬 人死后为什么要火化的真正原因】这与之前土葬并无不同,只是多了一个火化的环节,不仅没有节约用地,火化遗体时还会污染空气!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究竟为什么推行火葬呢?遗体火化时又会经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
1、火葬的历史与发展火葬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火葬仅是一种民族性、区域性的葬俗 。由于佛教广泛而持续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火葬在特定时期内也一度流行 。
不过那个时候火化遗体的场所主要是寺庙里的化身窟,一般不对外经营,焚烧遗体的数量有限,与现代意义上的火葬场不可同日而语 。
作为一种专门用来焚化遗体的现代殡葬服务设施,火葬场最早出现在晚清时期的租界中 。客观来说,火葬场的出现,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
1898年,上海第一家火葬场建立,位于静安寺公墓,主要用来火化西方国家侨民的遗体,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火葬场 。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在日本占领的地区,比如沈阳、长春等地,也开始出现火葬场 。不过这些火葬场主要用来焚烧侵华时期死在中国日本军人和侨民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一些地区陆续建立的一些火葬场,比如1929年建成的武汉市罐子湖火葬场,共有7座火化炉,两年时间焚化了1400多具遗体,这是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最早建造的火葬场之一 。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各大城市建造火葬场的必要性非常迫切,这可能跟长期战争所造成的死亡人口的不断积累有关 。
比如1940年代的上海,灵柩积累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交通受阻,大量的棺柩不能运回乡下安葬,大部分暂时停放在殡仪馆和寺庙里 。
时间一长,棺材里的遗体开始腐败、发臭,秽气四溢,严重影响市容,而且有传染疾病的风险,对公共卫生条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
于是到了40年代末期,上海市卫生局多次下达命令要求堆积的灵柩及时运走出城,而对于那些没有运走的灵柩,则要求集中火化 。
1956年4月27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共151名高官以个人名义倡导火化,旨在号召全国人民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 。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首次规定在人口稠密、耕地减少、交通便利的地区推行火葬,这是我国殡葬改革迈出的一大步 。
1997年7月21日,国家正式实施《殡葬管理条例》,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进一步将火葬在全国进行推行 。
时至今日,除了一些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实施火葬,人们也已经普遍接受了火葬的殡葬形式 。
2、为什么要推行火葬?关于推行火葬的目的,在《殡葬管理条例》中写得很清楚,主要是为了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以及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等 。具体情况如下:
1、火葬可以节约殡葬用地,保护土地资源
很多人认为火葬并没有节约多少土地,因为他们看到在很多农村地区,遗体火化后依然将其安葬在农村自家的墓地里 。
而且很多人照样购置很大的棺材,将骨灰盒置于棺材之中,并按照以前土葬的方式进行安葬 。
这样看来,火葬不仅没有节约用地,还多了一个火化的过程,反而是浪费了资源,甚至污染了空气 。
事实上,这只是部分地区推行火葬的力度还不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而在城市地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
大部分城市地区已经推行火葬,而且遗体火化之后通常会将骨灰安葬在规定的公共墓地,或者直接寄存在殡仪馆 。
公共墓地的建设有严格的要求,占地面积不能太大,尤其是每个骨灰存放格位的平均面积不得超过0.3平方米,这比农村地区的墓地要小得多,而且公共墓地的选址是不允许占用耕地的 。
而将骨灰寄存在殡仪馆则更加节约用地,殡仪馆有专门的骨灰架用来存放骨灰盒 。一个骨灰架可以存放上百个骨灰盒,一座殡仪馆可寄存的骨灰盒至少上万个,这是土葬无法做到的 。
所以相对土葬而言,火葬占用的空间和土地都要少很多,而且可以统一管理 。而农村地区火化后依然土葬的做法,相信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
2、火葬有利于摈除传统葬俗恶习,变厚葬为薄葬,节约社会资源
俗话说死者为大,人死以后要让其走得风风光光,举行一场盛大的葬礼是对逝者的尊重 。因此人们治丧时往往大办特办,大部分地区都会停尸三天或者五天,有些地方甚至停尸七天 。
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期间,丧家要设宴感谢,有些地方光是酒席都摆上三天流水席,这其实是一种浪费 。而且整个治丧过程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是传统丧葬的一种陋习 。
而殡葬改革进行火葬的话,一般要求只能停尸三天,而且相关治丧礼仪由殡仪馆来主持,会在规定的标准下进行葬礼,无论是人力还是金钱,花费的都要比传统丧葬少的多 。
这节约的不仅是丧家的金钱,还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
3、火葬并不会污染环境
很多人认为火葬焚烧遗体时不仅会浪费能源资源,还会污染环境,这其实是对火葬的误解 。
现在大部分火葬场的火化炉都是新型绿色环保火化炉,它采用二次燃烧技术,并配以其他辅助措施,可以达到消烟、除臭、除噪声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了火化系统对环境的污染 。
另外,焚化遗体所使用的助燃燃料一般是柴油或者天然气,焚化一具遗体的柴油使用用量不允许超过8升,严格控制能源资源的用量 。
总之推行火葬有利于节约殡葬用地、节约耕地、摈除丧葬陋习、节约社会资源,并且火葬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举措 。
3、遗体火化时会经历什么?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讲究入土为安,认为土葬才能让逝者安息,这种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火葬推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 。
除此之外,对火化过程的不了解也是排斥火葬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火化师会对遗体做一些不体面的操作,甚至认为火化是挫骨扬灰!
其实火葬场是一个十分庄重的场所,每一项工作都要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并不会做出任何破坏遗体的行为 。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逝者遗体送到殡仪馆之后,都要经历哪些过程,相信看完之后,你会对火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
取得死亡证明的逝者遗体送到殡仪馆之后,会首先交到入殓师手中 。
入殓师要对遗体进行整治,为其消毒、净身和化妆等 。他们会先用杀菌皂清洗遗体,并按摩僵硬的遗体使其变得松弛,还要抽干遗体的血液和气体,注入消毒防腐剂 。
处理好尸身之后,入殓师还要对遗体的面部进行整理,用金属丝固定脸部,并用胶水把嘴部封好 。有些还会在亲属的要求下,为逝者化个妆 。
有些因意外去世的而造成外伤的,入殓师还会缝合伤口,甚至用道具来代替残缺的肢体等 。
总之入殓师要尽可能还原逝者完整的面容和身体,为逝者恢复到未死之状态,让遗体看起来平静、祥和,给逝者以最大的尊重,也让其亲人的内心得到慰藉 。
入殓师整治好遗体后,殡仪馆会负责相关丧葬事宜,设置灵堂供亲朋好友吊唁 。告别仪式结束后,就要对遗体进行火化了 。
很多人听闻火化遗体时,火化师要划破遗体的腹部,还要翻动遗体等等,这些操作听起来都十分惊悚,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会伤害逝者亲属的心 。
其实这是过去火化技术不够先进的时候,火化师为了提高火化效率,让焚烧更加彻底而不得不做的一些操作 。但是在今天,大部分殡仪馆都使用了新型的绿色火化机,火化过程既文明又高效 。
火化师只需要根据遗体的大小、胖瘦等设置好参数,火化炉就会全自动对遗体进行焚烧,甚至连收纳灵骨都是全自动的 。
整个火化过程不需要火化师对遗体进行任何破坏和翻动,大家根本不用担心 。
不仅如此,很多殡仪馆还会提供观看火化过程的服务 。丧家与逝者告别之后,可以目送遗体进炉膛,同时还可以通过炉膛内的摄像头在电脑屏幕上观看火化 。
大约四十五分钟左右,整个火化过程就完成了,逝者亲属可以在拣灰台亲自装敛骨灰,你甚至可以看到一副完整的骨架,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 。
总之,遗体火化的过程是十分文明的,无论是入殓师、火化师还是其他工作人员,他们都会对逝者展示最大的尊重,不会做出任何不体面的行为 。
4、结语丧葬的目的是送逝者平安地到达灵魂世界并在那个世界得以安享舒适;同时葬礼也是表达亲戚的悲痛和对逝者的依恋之情 。
虽然葬礼的规模逝者的地位和家庭的经济条件,但葬礼的意义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同等重要的 。而入土,是能够让逝者安息的基本条件 。
但国家的殡葬改革对传统农民的这些殡葬观念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这是火葬推行困难的主要原因 。
火葬的意义显而易见,这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丧葬用地,避免丧葬占用耕地资源,还可以摈除传统的丧葬恶习,节约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