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摇滚”文化 腰鼓是哪个地方的特色民俗乐器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陕北腰鼓的代表,安塞腰鼓广为人知,有着“中华鼓王”和“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

黄土高原上的“摇滚”文化 腰鼓是哪个地方的特色民俗乐器

文章插图
黄土高原上的“摇滚”——安塞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
作为陕北腰鼓的代表,安塞腰鼓广为人知,有着“中华鼓王”和“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
安塞腰鼓的发展
腰鼓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强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 。相传秦汉时守戊长城的边卒,把腰鼓同刀枪、弓箭一起作为战斗必不可少的装备 。
遇偷袭,便击鼓告急,请求援助;两军对垒交锋,便击鼓助战,威慑敌人;庆贺胜利,则敲鼓取乐助兴 。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的阳刚之美 。
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
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安塞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民众祈福、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将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 。
安塞腰鼓的分类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有文、武之分 。“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
“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
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
安塞腰鼓表演
一般来说,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场地鼓、一种是路鼓 。
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 。舞台表演一般人数在100人左右,广场表演则可达千人左右 。场地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表演方式 。
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如正月在乡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队排成一条长队,边行边打,颇有喜庆气氛 。
【黄土高原上的“摇滚”文化 腰鼓是哪个地方的特色民俗乐器】安塞腰鼓来源于生活,是陕北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生活劳动、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的综合反映 。鼓声激昂,舞出了陕北人民的精气神,更彰显着这片黄土地的浑厚!